金秋时节,走进黔南烟区田间地头,连片的烟叶随风摇曳,泛起层层绿浪,烟农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打捆、搬运,随后送入烤房编烟上炕,经过七天七夜的守候,一片片的“绿叶叶”蜕变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黔南烟区通过定制化生产、模式创新、技术革新、精细管护和人才赋能,让传统烤烟产业焕发新生机。
近日,记者深入独山、瓮安、贵定三地烟叶生产第一线,记录下这个采烤季“烟田涌绿富农家”的生动图景。
2020年,受种植计划调整、品种布局优化及生产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独山县暂停了烤烟种植。然而,五年来,一直保持干净整洁的收购站、坚持外出务工精进种烟技术的村民、热情奔赴黔南各烟区支持的技术员……这一切,都体现了独山县对烤烟产业的深厚积淀和不舍情怀。
时隔5年,这片土地上“烟火气”再度升腾,烤烟种植的“技术记忆”和产业情怀,成为独山县重启烤烟产业的底气。
在麻尾镇三棒村,烟田分布在山地的褶皱里。清晨5点,烟农何立周已带领10余名村民在烟地里忙碌,采摘烟叶、分类打捆、装车运输,一派繁忙的“赶烤”景象。“停种后,大家都舍不得。”何立周轻扶烟叶感慨,“种了30多年的烤烟,虽然几年没种了,但种植技术、烘烤手艺没丢。如今在自家土地上重操旧业,干劲十足!”
“今年独山县烤烟收购计划是2000担,种植品种全部是K326。”独山烟草分公司烟叶股副股长杨昌荣介绍,K326品种以其香气质好、杂气少、口感舒适度高的特点,深受卷烟工业企业青睐,是公认的高品质原料。但该品种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上部烟叶的烘烤,对温湿度曲线的精准控制和烘烤时间的把握是关键技术难点。“为帮助烟农攻克技术难关,州、县烟草公司组织了‘一对一’全程技术服务,从移栽到烘烤全程跟踪服务,全面推行‘1+N’专业化烘烤模式,在技术上精准把控采收成熟度、分类编烟、烘烤曲线设定等要点,确保‘种得好、烤得优’。”
“目前,烟叶长势喜人、色泽鲜亮、整齐度好,已顺利完成两轮烘烤,效果符合预期。”杨昌荣说,今年独山县与贵州中烟合作,按照工业企业的原料需求来“量身定制”生产技术方案,同时开展实地培训指导,大幅提升烟叶烘烤质量。
为保障独山烤烟产业成功“重启”,州、县两级政府及烟草部门协同发力,采取了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税收返还、设备更新、订单保障等环节的“全链条护航”举措,旨在推动烤烟产业提质增效,保障烟农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