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烟酒店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石钟山景区门口,已经扎根快十年了。往年暑假,看着游客顶着烈日,要么匆匆上山,要么一头扎进空调大巴,店里冷清得能听见鄱阳湖的风声。但今年不一样,从七月初开始,每天从早到晚顾客就没断过,有时候忙到夜里十点还关不了门。
秘诀是什么?就是把小店改造成了游客的“石钟山驿站”。
四月里我就开始琢磨了。石钟山是文化名山,游客里既有寻访苏轼《石钟山记》足迹的文人墨客,也有带孩子亲近鄱阳湖的家庭。光卖烟酒哪够?我把门口的柜台撤了,腾出半边店面。摆上竹编桌椅,墙上挂的是本地摄影师拍摄的“石钟夕照”“鄱湖帆影”照片,角落支起一个小书架,放上《石钟山志》《苏轼在湖口》等小册子和儿童绘本。嘿,这招真灵!带娃的家长进来买瓶水,顺势就坐下歇脚。孩子翻看绘本里湖怪传说的功夫,家长可能就相中了包装精美的特产烟,或是问起湖口的故事。
货架上也动了脑筋,将商品“鄱阳湖化”。开辟了“鄱湖风味便携区”。拳头产品“一口鲜”酒糟鱼采用真空小袋包装,开袋即食的咸香味道总让游客忍不住多买几包;定制版二两装的“文豪同款”豆酒,瓶身印着苏轼夜探石钟山的剪影,成为文人游客的伴手礼首选。最抢眼的当属“石钟手信”帆布包,把石钟山游览图和“江湖锁钥”字样印在帆布包上,在本店消费一定金额就送包,既解决了游客手提特产的尴尬,又成了流动的景区广告。
傍晚的驿站最是鲜活。我自制的酸梅汤与米酒风味冰棍的香气,常引得散步的游客循味而来。几位老先生曾就着酒糟鱼品尝豆酒,聊着《石钟山记》里的月色,直说这氛围对味!我顺势递上采摘园或夜游鄱阳湖的资讯,他们临走不仅买了烟酒,还带了好几罐酒糟鱼说要寄给老友。
现在小店升级成了“石钟山信息港”。我把周边停车场、渡船码头时刻表、靠谱农家宴电话都写在仿古木牌上挂起来。跟旁边做民宿的、开游船的,甚至做采茶体验的老板都熟络了,互相带客。他那里的客人要烟酒特产,就推荐到我这儿;我这儿的游客想深度游,我就把他们的联系方式推过去。上月一算,光这种“江湖互助”就多挣了好几千。
十年守店让我悟出:做生意和酿酒一样,急不得,火候和心思都得足。咱卖的不光是烟酒鱼蟹,更是一份便利、一点文化、一丝地道的鄱阳湖人情。看着游客提着印有石钟山的帆布包,装着酒糟鱼、本地烟满意离开,就觉得这小店真成了他们旅途中的一个暖心驿站。这红火劲儿啊,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咱用心把石钟山的文脉、鄱阳湖的鲜味,一点点焐进这小店里的结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