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叶铺就振兴路 二半山唱响共富歌

2025-07-10 香烟资讯 12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近年来,四川攀枝花盐边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聚焦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党建强基”稳烟田,筑牢产业根基;以“党员带头”育主体,激活内生动力;以“支部引领”促经济,凝聚共富合力,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振兴路径。

 从“贫瘠荒坡”到“千亩良田”

盐边县格萨拉乡岩上海拔1800至2800米的区域,曾是撂荒贫瘠的“无人问津之地”。2021年,盐边县局(分公司)成立攻坚专班,通过实地勘测,发现该区域土地连片、光照充足,土壤特性适宜种植优质烤烟。在县局(分公司)党总支的引领带动下,党员干部带头包片联户,一场“土地唤醒计划”由此启动——李子坪村30亩试种田当年即产出高比例上等烟叶,验证了这片土地的种植潜力。短短四年间,4267亩荒坡蜕变为连片烟田,年均售烟收益达2133.5万元。

格萨拉乡韭菜坪村连片烤烟种植情况.jpg

格萨拉乡韭菜坪村连片烤烟种植情况

“土地不会骗人,只要肯下功夫,石头缝里也能长出金叶子!”熊远芬和李金奎,这对怀揣家乡振兴梦的夫妻,率先扛起了拓荒大旗。2021年,夫妻两人以每亩300元流转闲置土地,并自筹资金修建蓄水池、跨县学技术,首年种下30亩烟叶,却因土壤酸碱失衡遭遇减产。不甘失败的他们,在县烟草公司的指导下投入有机肥改良土壤。如今,他们的烟田规模已经扩展至100亩,与此同时,他们还探索并实践了粮烟协作模式,让土地一年两熟,土地利用率翻倍,经济效益也翻番。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12户村民加入拓荒烟农队伍,实现户均收益超10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

新九镇的何先玉,是位老烟农,但因技术落后,每年收获的烟叶产量低、质量差,收入不尽如人意。2022年,她参加了县烟草公司组织的职业烟农培训,从育苗移栽的关键要点,到病虫害防治的最新技术,再到科学施肥的精准配比,仿佛让她打通了“任督二脉”,顿时茅塞顿开。培训结束后她感慨道:“过去以为种烟是靠天吃饭,现在才明白种烟是靠技术吃饭!”

为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盐边县局(分公司)组建了“党员+专业技术员”的“将丰”服务队,重点面向参训烟农开展实践指导。何先玉成为首批帮扶对象并成功转型为一名“科学种植达人”。

何先玉正在田间施肥.jpg

何先玉正在给烟苗施肥

2024年,何先玉的烟田规模扩至50亩,但管理难题接踵而至——传统用工模式效率低、成本太高。

在县烟草公司引导下,何先玉创新采用“长期+短期”用工模式:通过村集体经济聘请技术娴熟的长期工负责日常管理和技术落实,月薪4000元;农忙时按日薪130元雇佣短期工,采取“当日结算、按需调配”。经计算,这一模式节省了用工成本3.1万元。农闲时,何先玉又利用烟田轮作期种植莴笋、棒菜,每年实现增收20余万元。她的蜕变,成为激励当地烟农的生动教材。

从“冷清村庄”到“共富引擎”

2022年,盐边县局(分公司)党总支和格萨拉彝族乡韭菜坪村党支部共同探索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土地流转平台,统一流转闲置土地,每年收取的租金用于村道硬化、路灯亮化等工程。短短三年间,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合作社,更是化身成为“产业服务管家”:整合劳动力信息库,精准匹配烟农用工需求,年增收1万余元,节约成本的同时还保障了不同时节的用工需求;建立闲置烤房统一管理机制并制定标准化租赁流程,每年可实现租赁收入3.75万元。

韭菜坪村烤烟综合服务中心全貌.JPG

韭菜坪村烤烟综合服务中心全貌

“以前村里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罗你古笑着说。2024年,他将40亩土地流转给了当地烟农,租金收入2万元,农忙时还参与烟叶采收等工作,获得了多份收入。

曾经冷清的村庄,如今满是蓬勃的生机。据统计,目前韭菜坪村已有15%农户加入了烟叶产业创收链,村集体经济实现净收入约8万元。

川西南的峡谷深处,山风掠过,雨后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烟田里传来技术员指导移栽的讲解声……这片土地的故事,正随着烟叶的脉络悄然改写。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practisedesigner.com/article/48464.html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以“数”筑基 “资源”变“资产”

数据,是数字化时代的核心资源,更是企业智慧治理的扎实“地基”。唯有持续筑牢数据之基,让数据“资源”变“资产”,方能撑起企业治理大厦...

香烟资讯 2025-07-10 1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