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到底,烟草减害是一场关乎公共健康、商业利益和政策制定的复杂博弈。
近年来,关于烟草减害(THR)的争议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世界卫生组织(WHO)被指控故意误导公众,对尼古丁产品与传统卷烟的相对风险传播错误认知;而跨国烟草公司则加速推进低害产品的研发,试图实现从传统卷烟向无烟未来的转型。这种科学与政策的分歧,影响着全球控烟工作的方向,也为一些低害烟草产品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科学共识与政策分歧
2025年6月19日至21日,全球专家齐聚华沙,聚焦一个持续阻碍烟草控制工作的障碍:关于更安全尼古丁产品的错误信息,这一障碍正在削弱减少每年约800万例与吸烟相关过早死亡的努力。
本届全球尼古丁论坛(GFN)以“打破认知——推进烟草减害的有效沟通”为主题,邀请了消费者、公共卫生专家、政策分析人士以及政府官员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大会认为尽管烟草减害(THR)的科学证据持续增长,但近年来公众对电子烟等吸烟替代品的观感却愈发负面。例如大会引用的一项2022年调查显示,大多数15岁及以上的加拿大人认为吸电子烟的健康风险与吸卷烟“差不多”或“不清楚”——尽管专家普遍认为电子烟的危害远低于传统卷烟。
关于更安全尼古丁产品的误解不仅广泛存在于公众中,也存在于医疗专业人士之间。大会还提到一项2021年针对1000名美国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的受访者错误地认为尼古丁会导致心血管疾病,80.5%的人错误地认为尼古丁会致癌。
Counterfactual机构主任Clive Bates请小组成员评估世卫组织关于减害科学的表述。| 图源:Taco Tuinstra
比起人类认知机制的副作用或媒体行业模式,更严重的是那些蓄意的误导行为。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医学教授Riccardo Polosa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正故意误导公众,让人们对尼古丁产品与传统卷烟的相对风险产生错误认知。Polosa表示,“在我看来,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建立一套符合其‘完全禁戒’叙事的伪科学体系。”他说,“但这种做法会对数以百万计本可以转向危害更小产品的吸烟者造成严重后果。在临床医学中,这种行为会被视为失职。”
他的观点得到了Rights 4 Vapers(加拿大消费者组织)创始人兼发言人Maria Papaioannoy-Duic的呼应。她表示:“我所体会到的是,当科学无法支持控烟政策所宣扬的故事时,他们不会修正政策,而是改写故事——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借助恐惧、戏剧化和蓄意的错误信息。”
系统性不信任——当政策教条压制科学
与此同时,人们对尼古丁产业的长期怀疑也带来了现实后果。据Pinney Associates的高级科学家Arielle Selya介绍,许多科学期刊拒绝刊登与产业有关作者的论文,甚至对那些持有与产业相同观点的研究人员也展开批评。
GFN大会总监Jessica Harding表示,如今相关讨论的“毒性”程度,已使部分专家不敢公开发声。“有些人担心,如果他们来这里谈论与消费品相关的内容——尤其是那些与一个曾经确实声名狼藉的行业相关联的产品——就可能面临名誉受损的风险。”
多位GFN发言人指出,问题的一部分在于,许多监管机构和健康倡导者将烟草减害(THR)视为烟草行业用来引诱下一代尼古丁用户的伎俩。他们记得20世纪烟草公司高管掩盖吸烟健康风险的种种不端行为,因此拒绝相信下一代产品可以同时实现盈利和公共健康的双重目标。
这种立场甚至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第5.3条的实施指导中,旨在防止烟草行业利益干扰控烟政策。该指导原则的第一条即声明:“烟草业利益与公共卫生政策之间存在根本且不可调和的冲突。”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立场反而使各方难以推进FCTC的一项核心策略——烟草减害。
这种认知偏差的背后,既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有政策制定者的刻意引导,而世卫组织等机构对减害产品的抵制,进一步加剧了误解。这不仅阻碍了减害策略的推广,还可能让数百万吸烟者失去转向更低风险产品的机会。
跨国烟草公司的转型与争议
面对科学证据和政策阻力,英美烟草、菲莫国际等跨国烟草公司们却从未停止对低害产品的研发。菲莫国际正在全球推广加热烟草制品和尼古丁袋,英美烟草则通过无烟产品推进“无烟未来”计划。这些公司声称,其目标是在满足尼古丁使用者需求的同时,逐步减少传统卷烟的使用率。
然而,这种转型也引发了质疑。控烟组织认为,烟草公司试图通过减害产品吸引新一代尼古丁用户,延续其商业模式。这种不信任源于20世纪烟草行业掩盖吸烟危害的历史污点。尽管烟草公司强调减害产品的公共健康价值,但其商业动机仍难以摆脱动机不纯的嫌疑。
中国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对中国烟草市场而言,烟草减害理念被重视同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低焦低害”为特点的中式卷烟是否能够顺应趋势实现技术升级和市场转型?从目前来看,中国烟草行业在低焦油领域已有一定积累,但在电子烟、加热烟草等新型产品上的布局仍显不足。
机遇在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吸烟人群,减害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若能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推动减害产品,或可显著降低吸烟相关疾病的负担。
挑战则在于政策与监管的复杂性。中国对电子烟等新型烟草产品的监管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此外,公众对减害产品的认知不足和误解,也可能阻碍其推广。
从目前全球烟草减害面临的困境来看,其本质上是科学、政策与市场三者的脱节。要打破这一僵局,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科学传播与公众教育:纠正关于尼古丁和减害产品的错误认知,确保公众和医疗专业人士基于科学事实做出选择。
政策调整:监管机构应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以科学为依据制定风险相称的政策,区分高危害的传统卷烟与低害替代品。
行业自律与透明:烟草公司需以实际行动证明其减害承诺,通过透明的研究和数据赢得公众信任。
消费者参与:将消费者权益纳入政策讨论,倾听吸烟者的需求,避免“一刀切”的禁戒策略。
说到底,烟草减害是一场关乎公共健康、商业利益和政策制定的复杂博弈。在全球范围内,科学证据已清晰表明减害产品的潜力,但政策滞后和认知偏差仍在阻碍其发展。抓住减害机遇,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政策智慧和公众教育的配合。唯有科学、政策与市场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减少烟草危害的目标,为亿万吸烟者提供更健康的选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