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与烟:疫情里那些偷偷点燃的凌晨

2025-09-16 香烟资讯 7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2022年,《尼古丁与烟草研究》登了一篇来自以色列的文章,作者巴-泽夫带领的团队把问卷塞进医院更衣室,问同一群人——医生、护士、护工——在疫情暴发前后吸不吸烟、烟量变化、睡不睡得着、心里慌不慌。数据不大,却像一根细针,戳破了“白衣天使”四个字背后被忽视的日常:原来在拯救世界的同时,他们也在用一支烟悄悄拯救自己。

作者巴-泽夫毕业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现就职于该国最大医疗中心烟草戒治科,另两位合作者一位是睡眠实验室的女教授,一位专研心理创伤,三人都是一线医护,调查自己人,下笔自然少了学术的冷,多了同袍的暖。

研究时间选得巧:2019年12月做基线,2020年9月再测一次,正是第一波新冠最凶猛的节点。样本不算大,回收有效问卷728份,但贵在完整:科室、班次、烟量、戒烟意愿、焦虑评分、睡眠质量,一条没落。为了不被“面子”干扰,问卷匿名,收完直接封箱,由第三方统一录入,最大可能去掉“撒谎”水分。

微信图片_20250912093652.png

结果先让人心里一沉。医院整体吸烟率从14%升到19%,别小看这5个百分点,换成绝对数,就是多出几十个医护在半年里成了“新烟民”。更扎眼的是夜班族:原本不抽烟的夜班护士,吸烟率直接翻倍。论文里一句平淡的描述——“凌晨三点,隔离病房警报响起,吸一口烟才能压住N95后的窒息感”——让数据瞬间有了体温。

但故事不止“多抽了”,还“想戒了”。有意思的矛盾出现了:每天烟量上涨的同时,表示“打算30天内戒烟”的比例也从18%涨到26%。作者解释,这叫“压力性戒烟动机”,烟点得越多,愧疚感越重,越想逃。可惜想归想,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反而少了,从每百名7人降到3人。疫情把医护推上火线,也把他们拉进“抽了-后悔-再抽”的循环。

睡眠和焦虑被拉进来一起算账。统计模型显示,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吸烟量平均多出4支;焦虑评分每升1分,烟量多出2支。反过来,烟量每多10支,睡眠再砍半小时。三者像咬死的齿轮,越转越快。作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循环三角”:焦虑让人点烟,烟碱打断睡眠,缺觉又让第二天更焦虑。

论文也留下亮光。同样暴露在病毒面前,有人把烟当拐杖,也有人趁机甩掉。戒烟成功者里,三分之二提到“害怕新冠加重”是最后一根稻草。睡眠相对充足、得到同事支持、科室设有专属心理热线,成了保护因素。数据说穿了也简单:当医院在休息室摆上免费水果、把咖啡机换成花草茶、给夜班加30分钟打盹假,新吸烟率就能往下掉3个百分点。原来,关怀具体而微时,烟就失去市场。

研究把“医护”还原成“人”。过去我们习惯把他们当钢铁,忘了他们也会怕、也会抖。论文里一位25岁的护士在备注栏手写:“我最怕的不是死,是把病毒带回家,点燃烟的那几秒,我才敢呼吸。”学术通常不收录这样的句子,但正是这些多出来的字,让表格里的数字有了心跳。

当然,研究也有遗憾。样本来自单一国家,问卷漏掉了那些最忙、最崩溃、根本没空填写的人;电子烟使用量只字未提,而疫情期间电子烟恰好是不少医护“过渡”的小秘密。但作者诚实交代局限,也呼吁全球同行一起补上缺口。

巴-泽夫最后写下一句克制却有力的建议:“如果想让医护少抽烟,请先给他们能睡觉的床、能说心里话的人、能喘口气的班表。”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别急着递戒烟糖,先递 humanity——人性。

白大褂与烟,在凌晨的阳台相遇,一个救别人,一个救自己。论文合上,数据淡去,人们记住的是那一星火光里藏着的脆弱与坚强:他们替我们挡病毒,我们也该替他们挡掉那些不必独自承受的焦虑。戒烟干预也许该从医院食堂开始,从给夜班加一张折叠床开始,从管理者说一句“你可以哭”开始。因为,当医护能好好睡觉,第一支烟就常常不必点燃。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practisedesigner.com/article/55696.html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惊现!澳门在哪买烟划算“应接不暇”

惊现澳门在哪买烟划算老烟枪私藏攻略应接不暇澳门这座纸醉金迷的城市除了赌场和美食还有一个让不少老烟枪们心心念念的宝藏香烟近日关于澳门...

香烟资讯 2025-09-28 46 0

重大来袭!福建高仿烟微信“娓娓动听”

高仿烟市场娓娓动听行业暗流涌动引关注近日高仿烟市场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娓娓动听等隐晦词语作为代号兜售高...

香烟资讯 2025-09-28 5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