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百色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依托烟区产业综合体平台,将传承千年的耕作智慧与现代农业理念深度融合,以“烟稻轮作”为笔,在沃野田畴间绘就一幅“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双融双促”的生态富农新画卷。
科技赋能,粮烟双优。沈志程摄
“一基”筑基,筑牢烟区发展硬支撑
百色市将烟区生产基础设施视为产业发展的命脉。围绕“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水利设施修缮、机耕路贯通、农用机械升级、密集烤房新建”等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将建设资源向综合体倾斜,稳固综合体设施基础,提高烟草农业设施现代化装备水平。近三年来,协同多部门投入资金3.83亿元,用于烟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烟区综合保障能力。
利用烤烟育苗大棚闲置期开展工厂化育秧。邓仁摄
“五化”协同,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
规模化种植破瓶颈。在政府主导下,划定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区24万亩,并出台土地流转专项方案,以重点县、单元区、万担乡、千亩村骨干烟区为重点,集中长期流转土地4.7万亩,稳步推进烟区布局优化,加快培育一批20-50亩的种植专业户、50-100亩的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推动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开展烟叶适度规模经营。
专业化服务提效率。依托合作社平台,组建3500余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实现烟叶生产“一条龙”服务,既提高了合作社的造血能力,助力烟区群众再就业,也实现了烟农轻松种烟。
机械化作业降成本。目前,全市烟草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0%,亩均用工较全国平均水平减少1个,年节约人工成本约1200万元,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绿色化生产增底色。全面推行“减化肥、减农药、减用工、减污染”的“四减”绿色生产模式。推广有机无机复混肥、滴灌技术使用,有效实现节水、节肥、提质增效。实现烟田农膜100%回收利用,蚜茧蜂覆盖率达100%,绿色能源烘烤(电能、生物质能)占比提升至51.3%,年减少燃煤1.2万吨,烟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数字化转型强赋能。以全国烟叶一体化平台为基座,积极构建“一部手机种好烟”数字化体系,推进烟田“电子一张图”管理,推广智能化烘烤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烟草农业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从生产到收购调拨的全流程智慧管理与数字转型,极大提升了服务质效与烟农体验。
良田配良策,打造粮烟双优共富新典范
百色烟草创新实践“有水烟田必种稻、无水烟田必种粮”理念,形成稳定高效的种植模式。田烟区普遍采用“2月种烟、7月种稻、11月-次年1月种冬菜(小萝卜)或冬翻晒土”的周年高效轮作;旱地烟区则推广“烟+玉米/黄豆/红薯”轮作。全市烟稻轮作面积超85%,烟粮轮作面积达97%以上。烟叶规模化生产有力带动了粮食规模化种植,形成了生产基础稳、供给能力强的双优产业带,成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有效抓手。2025年,全市已打造万亩级烟稻产业带3个、千亩以上18个、500-1000亩31个以上,融合发展的版图日益清晰。
资源共享提效能。自2006年大规模开展烟基建设以来,烟草部门累计投入7.667亿元,其中购置农机1369台套,搭建12.67万平方米烟叶育苗大棚、密集型烤房1.17万座。以中型拖拉机为主的通用农机在水稻田作业中利用率达100%,烟草专用农机亦广泛应用于抽水、玉米培土等环节,实现了农机的互通互享;育苗棚育苗后可以育秧苗,密集型烤房烤完烟后可以烘干稻谷,显著提升了粮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
产业综合体,点燃烟粮融合“加速引擎”
依托“一基五化”打下的坚实基础,百色烟草成功打造了靖西“绣球情”、德保燕峒、乐业百坭、靖西“百雪”等一批以合作社为核心实施主体、“烟+粮+N”多元轮作为特色的产业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将规模化种植、专业化服务、机械化作业、绿色化生产、数字化管理五大要素,无缝融入烟稻轮作全链条:
统一规划管理: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与职业烟农(粮农)培育,实现烟田与粮田统一规划和高效管理。
服务全程覆盖:合作社专业服务队伍覆盖粮烟生产关键环节,保障标准化生产。
农机高效共享:烟草投入的通用与专用农机在水稻种植中发挥主力作用。
技术协同应用: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先进技术在稻田间得到有效延伸。
轮作促双赢,绘就烟粮双优共兴图
一直以来,百色烟草严格贯彻落实“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粮烟融合、一体发展”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粮烟协同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粮食和烟叶绿色低碳生产,在促进粮烟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结出丰硕成果。
百色烟草以“一基”强根基,以“五化”赋新能,在红色沃野上精心描绘烟稻轮作、绿色高效、融合共赢的壮美画卷。通过产业综合体的示范引领,不仅稳固了烟叶产业,更做优做强了粮食生产,有效激活了土地潜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具有百色特色的“烟粮双优、融合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未来,这片希望田野上的“金叶子”与“米袋子”交响曲,必将奏响更加激昂的共富乐章。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