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卷烟市场监管的关键时期,高温、旅游旺季、市场流动性增强等因素,使得涉烟违法行为呈现季节性高发态势。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提升执法效能,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监管体系,是烟草专卖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地实践经验,从夏季卷烟市场的特点、执法难点、创新举措及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力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价值的解决方案。
一、夏季卷烟市场的特点与执法重点
夏季卷烟市场受气候、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与常规时期相比呈现显著差异,需针对性调整监管策略。
(一)消费场景变化带来的监管挑战
1.旅游市场活跃,流动性增强
景区周边临时摊位、夜市及大排档卷烟销量季节性增长30% - 50%,部分无证摊贩通过流动推车、临时摊位销售走私烟或假冒卷烟,监管难度加大。旅游城市如海口、杭州等地因游客集中,成为真烟跨区域倒卖的高发区,不法分子通过“背包客”形式分散运输,逃避检查。
2.高温储存问题突出
零售户因缺乏恒温仓储设备,常将卷烟违规存放于冰柜或潮湿地下室,导致外包装霉变、条码脱落,引发消费纠纷。同时,违法团伙利用冷藏车夹带、冷链物流混装真烟,通过温度传感器干扰执法设备检测。
3.线上违法销售抬头
社交平台出现以“夏日特供”“清凉礼盒”为暗语的隐蔽交易,主播通过“闪购”模式快速下架商品规避审查。同城即时配送采用虚拟号码、无面单等方式交接,执法人员需联合网信部门溯源IP地址才能固定证据。
(二)夏季执法的重点领域
旅游景区及周边:采取“动态巡查 + 驻点值守”模式,对民宿、特产店开展许可证核查,重点打击导游与商户勾结销售非法卷烟行为。
夜市、大排档集中区:建立“夜查专班”,针对21:00 - 次日2:00的营业高峰段突击检查,使用便携式鉴别仪快速筛查可疑卷烟。
物流快递网点:对冷链运输车辆实行“双随机”开箱验视,在快递分拣中心增设X光机抽查“生鲜包裹”,截获伪装成冷冻食品的卷烟。
农村集市:结合农忙时节劳动力转移特点,在乡镇集市设立临时检查点,联合村委会排查流动三轮车兜售假烟行为。
二、夏季卷烟执法的难点与应对策略
(一)执法环境恶劣,取证难度大
夏季日均气温超过35℃时,执法人员单次户外作业超2小时即可能出现中暑症状,执法记录仪在高温暴晒下故障率提升四成。流动摊贩采用“三分钟交易”模式(展示 - 收款 - 转移商品),从发现到取证的窗口期不足5分钟。
应对策略:
错峰执法。将60%执法力量部署在6:00 - 10:00及18:00 - 22:00时段,针对早市、夜市实施“拂晓 + 傍晚”双突击检查。
装备升级。配备带4G模块的执法记录仪,视频数据实时回传云端服务器,避免设备高温宕机导致数据丢失。使用手持式激光鉴别仪,3秒内完成卷烟真伪初筛,较传统方法缩短超过一半检测时间。
(二)新型违法手段层出不穷
违法者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夏日清凉礼盒”暗语销售,直播后立即删除回放;同城跑腿采用“人货分离”交接,2024年查获的此类案件同比增长两倍。部分商户将卷烟与冰镇饮料混放,以“冷藏防暑”名义掩盖违规储存事实。
应对策略:
数字围猎。接入电商平台API接口,对“解暑”“特供”等23类关键词实施动态监测;开发“烟云哨兵”微信小程序,市民举报可获积分兑换奖励。
物流拦截。在重点物流园区部署移动式X光机,对生鲜包裹实行“开箱必检”;培训冷链运输司机作为信息员,建立“温控异常”报告制度。
(三)跨部门协作效率待提升
景区管理方与烟草部门权责交叉,2024年某5A景区联合执法平均响应时间达4.7小时。夜间经济区涉及城管、文旅等5个部门,存在“多头管都不管”现象。
应对策略:
机制创新。成立“夏日清风”联合指挥部,实行“一案一授权”执法模式,避免审批链条过长;开发“执法通”协同APP,实现违法线索15分钟内多部门同步推送。
效能保障。设立一定数额的专项应急资金,用于跨部门执法设备租赁和人员补贴;对景区管理者实施“卷烟规范经营”考核,与评级挂钩。
三、科学创新夏季执法模式
(一)“智慧 + 温度”执法模式
智能温控监测:在景区、夜市等重点区域零售户店内部署物联网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实时接入烟草监管平台,当储存环境超过设定阈值(如温度>28℃或湿度>70%)时自动触发预警。结合移动执法APP推送信息,执法人员可精准定位问题商户并远程指导整改。
无人机巡查:配备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每日对山区、水域等车辆难达区域进行网格化航拍,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露天堆放卷烟、流动摊贩聚集点等异常目标,识别十分精准。2024年某景区通过该技术查获隐蔽岩洞储烟窝点数处。
(二)“夜市共治”模式
商户自治:由头部商户牵头成立联盟,制定《夜市卷烟经营公约》,实行“红黄牌”制度:累计3次违规的成员将面临联盟集体抵制,试点区域无证经营率同比下降六成。
消费者监督:在卷烟包装粘贴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上传违规交易视频、定位等信息至执法后台,48小时内兑现举报奖励。
快速处置:组建“夜市快反小组”,配备便携式执法终端,实现从接警到完成笔录的全流程数字化处理,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
(三)“农村网格化监管”模式
聘用网格监督员。每个行政村配置2名持证监督员,通过“农管通”APP每日上报巡查日志,系统自动生成风险热力图。2024年农村假烟案件线索中38%源于网格员上报。
冷链监控。对农村冷链设备实施“一柜一码”管理,执法人员使用NFC设备扫描二维码即可调取近期温控记录,对异常频繁开关的冰柜重点检查。联合农业部门对合作社冷库开展季度交叉审计。
四、构建夏季执法的科学长效机制
(一)强化数据驱动,提升预警能力
加强“夏季涉烟违法数据库”建设。整合近三年夏季案件数据,识别出景区周边18:00 - 22:00为违法高发时段,冷链夹带案件占比上升,据此动态调整执法力量至夜间巡查。开发“热力地图”可视化系统,实时显示流动摊贩聚集区域和物流异常轨迹。
保障气象联动响应。接入气象局高温红色预警系统,当预测连续3日超38℃时,自动启动“晨昏执法模式”,将日间户外执法时长压缩至1.5小时内。暴雨预警触发后,立即对低洼区域零售户开展仓储防汛检查。
(二)完善执法保障机制
智能化装备迭代。配备具有体温监测功能的4G执法记录仪,当体表温度超38.5℃自动报警;升级“冰峰”系列降温背心,采用相变材料实现6小时持续降温。手持式激光鉴别仪可在3秒内完成真伪筛查,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8倍。
健康防护体系。执行“20 + 40”工作法(20分钟户外执法后返回车内降温40分钟),各执法单元配备AED除颤仪和急救药包。建立执法人员健康档案,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实行室内调度。
(三)推动社会共治
立体化宣传网络。在抖音开设“夏日烟识”专栏,用情景剧演示违规储存卷烟危害,播放量超500万次。社区电子屏滚动播放《高温储烟指南》,重点提醒“五不原则”(不暴晒、不潮湿、不混放、不拆条、不过期)。
举报激励升级。夏季违法线索奖励标准上浮50%,对提供冷链车夹带等关键线索的最高奖励2万元。开发“随手拍”微信小程序,实现举报 - 核查 - 兑付72小时闭环处理。
夏季卷烟执法不仅是应对季节性问题的临时举措,更是检验市场监管体系韧性的重要窗口。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科技 + 共治”模式,将智能监测、数据分析、跨部门协作等机制常态化,构建适应不同气候、市场环境的动态监管体系,确保卷烟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