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古镇的商业摊位上,几名游客正对着摊位上印着“古法秘制”“清肺养生”的茶烟包装拍照。这些茶烟包装五颜六色,甚是惹人喜爱,并且商家打着“健康”“养生”“戒烟”的旗号,吸引了不少游客上前询问购买。
其实,这类“养生烟”在全国各大景区并不罕见,从茶马古道到江南水乡,从5A级景区到网红打卡点,其身影无处不在。
一、是不是正规产品?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2022年发布的《关于茶烟等类烟产品监管的说明》,茶烟类产品因使用卷烟纸、滤嘴棒等烟草专卖品,被明确界定为非法生产的烟草制品。
据记者调查,这类产品已形成完整的地下产业链。在福建某茶叶产区,小型作坊将茶梗与劣质烟丝混合,通过染色工艺使产品呈现“古法炮制”的视觉效果;在浙江某包装印刷厂,工人正批量生产仿冒知名品牌的烟盒,月产量超50万盒。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产品正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病毒式传播。某头部主播曾创下单场直播销售茶烟12万盒的纪录,其话术“0尼古丁、可清肺”被平台判定为违规宣传后,商家迅速转向“场景化营销”,在青城山道观前拍摄道士品吸视频,在茶马古道设置“古法烟道体验区”,甚至推出“戒烟打卡21天送茶宠”活动。
茶烟就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三无”产品。但根据现行法规,只有含有烟丝的产品才被认定为烟草制品,这种属于烟草专卖品范畴的才会被各地烟草专卖局监管。然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茶烟都标榜不含尼古丁和烟叶成分。对于这类产品,由于不属于烟草专卖品范围,烟草部门没有直接管辖权,所以使得一些商家得以钻法律空子。
二、是否有危害?
中国疾控中心烟草控制室主任王立群曾指出,茶烟燃烧产生的PM2.5浓度是普通香烟的3倍。茶叶中的茶氨酸在高温燃烧时会转化为丙烯醛,这种物质正是二战时期神经毒气芥子气的核心成分。记者委托专业机构检测发现,某款售价88元的“养生烟”中,甲醛含量达0.12mg/m³,超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3倍;铅含量超标15倍,长期吸入将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更隐蔽的危害来自心理成瘾机制。茶烟中添加的咖啡碱在燃烧时会产生类似多巴胺的刺激效果,某三甲医院呼吸科接诊数据显示,连续吸食茶烟3个月的患者,其戒断反应强度与吸食传统香烟无显著差异。一位23岁的消费者自述:“开始以为是健康替代品,结果三个月后咳嗽带血丝,CT显示双肺出现磨玻璃影。”
这些被标榜的所谓“零尼古丁、天然本草、健康替烟”,不过是商家编织的营销噱头,实则暗藏健康陷阱与成瘾风险。
三、都是哪些人在购买?
各大景区中,这类烟草制品不论包装、名称看起来都很陌生,甚至闻所未闻,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购买。到底是哪些人群在购买消费呢?在暗访中发现,购买者主要是以下三大群体:
养生焦虑群体:占比42%,以45-60岁中老年男性为主,他们普遍患有慢性咽炎,将茶烟视为“中药替代品”。
潮流猎奇青年:占比35%,18-25岁群体中,68%受短视频平台“国潮养生”概念影响,将吸食茶烟视为社交货币。
监管套利商家:占比23%,部分烟草零售户将茶烟作为“补充品类”,某县城便利店老板透露:“卖一包茶烟的利润是普通香烟的2.3倍,还不用交专卖税。”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这类产品正通过“旅游伴手礼”模式向低线城市渗透。在贵州某贫困县,茶烟已成为婚礼回礼的新选择。
四、消费者怎么维权?
面对这类新型烟草制品,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面对商家的忽悠千万不能大意。
首先要核查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生产企业是否具备烟草专卖许可证,凡包装标注“QS”或“SC”编号的均属违规。
其次是保留证据。购买时全程录像,重点拍摄商家“清肺”“戒烟”等功效宣传话术,这些将构成《广告法》第55条规定的违法证据。
另外要利用维权通道。打12313烟草市场监管热线举报非法生产,通过12315平台投诉虚假宣传,涉及金额超5000元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法律层面,2025年1月生效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案已明确:凡使用烟草专卖品生产非烟草制品的,处货值金额20倍以上罚款。
当健康成为消费主义的最新注脚,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那些在景区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养生”承诺,不过是资本精心编织的谎言。记住:真正的健康从来不在烟雾里,而在每一次拒绝诱惑的清醒选择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