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丘陵腹地,湖南省湘乡市潭市镇长城村的百年油茶林在寒风中沙沙作响。2021年初冬,驻村第一书记李潜初到村庄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660亩耕地撂荒过半,百年油茶树七成老化枯萎,村口“中国油茶之乡”的石碑斑驳褪色,留守老人蹲在塌方的村道旁叹气:“年轻人走光了,守着‘金果果’也榨不出二两油!”
2023年,湘乡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湘乡市交通运输局、湘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了长城村驻村工作队,他们带着三把“金钥匙”,开启了这座古村落的振兴突围战。
科技赋能: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
“现在种油茶,可不是‘一把锄头一把苗’的老黄历了!咱们湖南省高度重视油茶科技创新工作,油茶林的产量从过去的亩产茶油不到10公斤,现在提升到30公斤以上。就拿湖南林科院选育的良种‘湘林210’来说,它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我们村也准备引进这一项目……”李潜在油茶种植大会上说道。
72岁的“油茶把式”周德贵带着村民抗议:“砍老树换新苗?你们知道种棵树要多少年吗?”面对质疑,工作队开辟出“对比试验田”:东片保留老树实施生态抚育,西片改种“湘林210”新品种,邀请村民担任“监督员”。
同时,长城村引进标准化栽培技术,油茶鲜果剥壳、油茶果采收机等先进技术,积极申请油茶农机补贴,不仅优化了树形培育,实现了丰产稳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当省林科院的电动修枝锯首次响起时,老周瞪大了眼睛—技术员用激光测距仪确定修剪角度,无人机精准喷洒生物菌肥,智能墒情监测站实时调控滴灌系统,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次年秋收,老树林亩产茶油8公斤,新式密植园却达到32公斤。看着金黄的茶籽堆成小山,周德贵主动把自家20亩林子交给合作社:“我守了半辈子的‘铁树’,真让你们盘活了!”
民生为本:织密“一老一小”关爱网
驻村队员走访独居老人
走访中,工作队发现独居老人刘玉香每天用酱油拌饭,留守儿童周乐乐在砖头搭的“课桌”上写作业……
工作队同村支“两委”多次沟通协调,对废弃的村小学进行改造,开设留守儿童“四点半课堂”,设计出特色课程:每周三的“奶奶味道”烹饪课,请老人教孩子做蒿子粑粑、火焙鱼;每月的“老物件故事会”,让孩子们触摸祖辈用过的纺车、鱼篓,传承先辈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了让村里老人有更多的收入来源,还专门打造了“银发车间”,让65岁以上的老人参与分拣茶籽,按件计酬且免费提供午餐。
暖心的变化还发生在细节处:村医定期上门为老人做理疗,村道旁新增16处歇脚凳……2024年重阳节,工作队为20位留守老人集体过生日时,在广州打工的周建军通过视频看到母亲戴寿星帽的模样,连夜转账1000元支持村里建设。
工作队以“电话+微信+入户”的方式,充当好留守老人、儿童的“勤务兵”,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与心理慰藉,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让在外务工的家人放心拼搏。
基建护航:铺就乡村振兴“安心路”
长城村新建林区道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晚上走路像摸黑。”这是村民对村道的吐槽。2024年雨季,村民李爱华骑摩托从陡坡跌落骨折,让工作队下定了决心改造基础设施。
他们诚邀上级领导、后盾单位到村实地查看20余次,与相关部门汇报本村实际,成功争取项目及资金达48万余元。为节省开支,工作队发动村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65岁的泥瓦匠张师傅带着徒弟砌护坡,妇女主任组织“娘子军”清扫路基。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多方努力下,长城村顺利在年前完成新建设林区道路8公里、新增防护栏9.7公里、新架路灯120盏、5个组道路拓宽硬化和整修加固水田河堪。腊月廿八,打工返乡的周丽娟在朋友圈发图:“咱村的星光大道,比城里的霓虹灯还暖!”
李潜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2024年村集体收入30万余元,较去年增长45%;解决脱贫劳动力就业37人,发放工资总额120万余元;重阳节全村老人体检达标率超过80%,儿童期末考平均分提升10多分。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鲜活的场景:清晨,无人机掠过硕果累累的油茶林;午后,老人孩子在古樟树下听红色故事;夜幕降临,蜿蜒的村道亮起串串“明珠”,照亮游子归家的路……
驻村工作者们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科技唤醒土地,用温情守护乡愁,这座涟水河畔的古村落,正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长城故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