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自源头奔涌,通过昭通市市政管网汇入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的动力车间,在这里,一场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能源效率革命,正围绕着这滴水悄然展开......
模型预见用能未来
当水滴开始流动,第一站便来到了“净化中枢”锅炉水处理系统。
水处理操作工检查阀门。江语乐摄
“王师,除盐水箱水位跌破1米,开始闪红了。”监控界面前的青工声音紧张。“别慌,”经验丰富的王师傅语气沉稳,“等到0.8米你再看。”
片刻后,水处理设备间隐约传来阀门启动声与水流涌动声,只见画面上水流经过三级过滤器、钠床与反渗透膜,水位稳步回升。“看到了吗,系统反应比人还快。还有那钠床,水量到点就自动还原再生,精准又省心!”
“不过啊,真正的大智慧藏在这儿。”王师傅话锋一转,点开另一个界面。屏幕上跃动着几条蜿蜒起伏的彩色曲线。“以前我们都是在屏幕前紧盯压力、流量数据,还得时不时打电话询问:‘你们几点正式过料生产?几点用汽结束?’生怕供不上或者浪费了。现在这用能预测曲线,明明白白画出了每一个用能高峰低谷。”
这个“超级大脑”蒸汽预测系统将工厂生产计划、设备状态、历史用能数据等信息都“学”了进去,操作工只需根据曲线显示的用能高峰点提前进行锅炉调压,供汽压力便稳稳提升,确保生产丝滑顺畅。“在常规生产节奏下,系统精准度已经能超过95%了。”
人工智能破解能效“困局”
水滴经锅炉变为蒸汽后便顺着管道进入空调机房,此时制冷系统降温的冷冻水也恰好抵达。它们本应是协同调控温湿度的伙伴,却曾因“指挥失当”陷入僵局——操作工老吴仍记得,过去加热阀刚打开提升室温,湿度就跟着飙升,只能立刻打开表冷阀除湿,“两股力量在里头‘打架’,浪费的能源让人心疼。”
空调操作工老吴查看ai空调控制效果。罗文涛摄
车间技术骨干们可没被这困局难倒。他们聚在一起,思路活络:“咱能不能给空调装个‘脑子’,让它学会自己‘思考’?”
从温湿度与室外气候、设备热负荷、蒸汽质量等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到梯度下降法、长短期记忆网络等多种方法尝试,尽管经历了几次实践下效果未达预期的失望,大家也依旧拼劲十足。最终在共同努力下找到了最适用的模型与算法,让人工智能控制模式可以像位靠谱的管家,通过能量模型算出最低能耗,通过控制模型判断最优路径,实现空调自优化控制。加热与制冷在AI的智慧调和下和谐共处。
老吴指着屏幕上清晰对比的能耗数据,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上个月能耗跟去年这时候比,降低了四分之一!这‘架’是真不打了。”
在人工智能的精准调控下,“内耗”被悄然化解,水滴所蕴含的能量,在空调系统得到了最高效的释放。
数据护航“循环之旅”
当这滴水带着些许疲惫从生产生活环节流出,并未像过去那样直接汇入排污管,而是流入了中水站。格栅滤去细碎杂质,经过好氧池、曝气池后,MBR膜池里的微生物群落早已待命,将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的小分子。
中水站技术员严工将水样放入检测仪器。李含摄
中水站技术员严师傅指着监控画面变化的数据道:“看这些在线监测数据:COD、氨氮、浊度……都是实时更新,在人工检测的双重保障下,心里特别有底。”
严师傅熟练地拧开取样阀,清澈的水流注入烧杯。过去那些被直接排放的工业废水,如今经过这套深度处理工艺后变废为宝,它们顺着回用管网欢快地涌向工厂的绿化带和人工湖。
“看那边绿化喷灌,还有人工湖,用的全是它!湖里的锦鲤,游得欢实着呢!”严工指向窗外绿意盎然的厂区,“在这套系统和程序的帮助下,‘100%回用’和‘零排放’早已不是空口号,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坚定的循环承诺!”
夜幕降临,回归自然的水滴悄然蒸发,回到大气等待下一次降临地面,然后再重回工厂生产车间,继续在现代科技中编织循环网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