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滴灌带自动回收机、防沉淀烟草抑芽器、可移动式活动立柱……近年来,在山东莒县烟区,一项项创新成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高效转化。这些创新成果落地应用的背后,是莒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金叶”QC小组成员扎根烟田、服务烟农的积极作为。他们用科技之笔,勾勒出便民、强农、兴业的生动图景。
勇于攻坚,让痛点变起点
“老张,在冷风门上增加附门后,烟叶再也没有出现烤红现象了,每一片都是金灿灿的!”9月16日,果庄镇下茶城村烟农付在良看着刚出炉的烟叶,高兴地拨通了烟技员张龙晓的手机。
今年,“金叶”QC小组对烤房自控仪冷风门进行改进,解决了长期困扰烟农的一个问题——定色期高温层容易出现严重烤红现象。这一改进实现了老旧自控仪“8点式”烘烤工艺自动化,既降低了烘烤技术难度和工作强度,也大幅提升了烟叶烘烤质量。付在良就是受益者之一。
聚焦烟农生产痛点定课题,精准锁定烟叶生产全环节的堵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这是“金叶”QC小组始终坚持的工作导向。
针对烟农人工回收滴灌带费时费力问题,“金叶”QC小组成员仔细观察烟田实际作业场景,结合烟农生产需求,借鉴电动打药机工作原理开展技术攻关,成功设计出操作简便、安装灵活、适配性强,可直接安装在电动三轮车一侧的便携式滴灌带回收机,为烟田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款回收机不仅能回收烟田滴灌带,还能满足其他农田的滴灌带回收需求,可在大农业领域进行广泛推广。
针对抑芽剂沉淀导致烟田抑芽不均的问题,“金叶”QC小组积极研发新型防沉淀抑芽器,通过电泵驱动施药管、回流管,使抑芽剂回流冲搅,进而提高均匀度,确保抑芽效果一致,有效降低了烟农生产成本,提高了烟叶生产质量。
在“金叶”QC小组成员看来,烟农生产中的每一处困扰都是创新的起点。他们脚踩泥土、夜访烤房,把生产难题转化为攻关课题,努力让每一项课题创新都紧贴烟农需求,成为减负担、提效益、助增收的服务良策。
寻求优解,让瓶颈变机遇
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发现问题—优化调整—验证提升”的循环中精益求精,让每一次努力和优化汇聚成突破的力量。
去年秋天,为破解人工清理烟田秸秆效率低、残枝断根清理不彻底、地膜清除较为麻烦等难题,“金叶”QC小组决定研发烟田秸秆地膜收集器。
小组成员借鉴农业机械“牵引作业、多部件协同”的设计思路,以拖拉机为动力源,搭配2.4米宽框架与13根加固耙齿,研制出可一次性完成秸秆拔除、地膜收集的收集器,其作业效率是人工收集的30倍以上。
在该款秸秆地膜收集器试点应用期间,有烟农反映:山地烟田地块较为狭窄,设备转弯灵活性不足;耙齿易勾连杂草影响作业效率。对此,小组成员深入山地烟田开展实测,通过缩短框架侧梁长度和耙齿间距、加装防缠草挡板等方式优化设备结构。
“创新不是做出成果就结束了,而是要紧盯烟农‘用得顺不顺、省不省力’反复打磨。只有让成果更加贴合烟田实际、满足烟农需求,才算真正解决问题。”“金叶”QC小组组长董世峰说。
去年年底,为了让设备更好适配不同地形烟田,小组成员在前期优化框架和耙齿的基础上,针对设备的牵引杆角度展开专项调试。他们带着设备在平原大块烟田、山地零散地块反复实测,对比不同角度下的作业灵活性与稳定性,将牵引杆与框架夹角调整至最优角度。调整后,设备在山地转弯时无需频繁挪位,平原作业效率也未受影响,真正实现了全地形适配,让不同地块的烟农都能省心高效地完成秸秆和地膜清理。
在迭代中精进、在烟田中扎根。近年来,“金叶”QC小组推广的主要创新成果在全县烟区的应用率达到95%以上,有力提高了烟农生产质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根烟田,让创新跟着需求走、随着问题改,在迭代精进中为烟农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董世峰表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