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到华容县梅田湖镇新垱村,恰逢草长莺飞的三月天,田畴铺金,油菜花在风里一层接一层地起伏,独特的香气顺着沟坎漫到村口。在无人机的拍摄画面里,我们看见一幅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画卷徐徐铺开。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农田阡陌常受雨水积涝所扰,河岸边杂草丛生的边界小村。2023年以来,岳阳市华容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驻村工作人员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大目标拆成了一件件小事:挖一条新渠、守一段河岸、把政策和产业送进家门。用汗水为墨,以小事见功,慢慢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
清水映来路:一渠通稻田,有了“主心脉”
村民沿着平整的渠堤骑车出行
春汛将至,华容县局(分公司)的驻村帮扶干部汤伟和村干部沿着田畦反复踏勘,确认着这条从村口沿着田垄新开的生产灌溉渠的运作情况。两年前,华容县局(分公司)积极完善建造方案,与镇水利中心同步对接,与村干部一同组织清障、放线,水渠用挖机顺线开沟成型,渠壁用片石砌护,渠底做稳基,进出水口加设拦漂网,方便后期养护。
动工那天,“华烟636”党员志愿者穿着“红马甲”在现场帮忙清运杂物,村民自带铁锹在沟边往返递土。水渠建成后,第一股清水入渠,水面在石护坡上荡漾出细细的波澜。零售户刘宗言拿着手机拍了许久,笑着说:“以前一场大雨不是‘漫’就是‘堵’,今年秧到哪儿,水就能跟到哪儿。”随后的几场大雨也都过得稳稳当当——水沿新渠走,灌进田心,既不漫垄,也不“憋田”。到了插秧时节,秧苗整齐站立,田里不再“旱一阵涝一阵”,大家心里都踏实了。
河岸焕新“颜”:志愿“红马甲”,守住堤岸绿
“636”志愿队开展绿化植树行动
要让渠水清,也要让岸边净。每月第三个周五,华容县局(分公司)的“636”党员志愿队都会带着工具来到村头河段开展“清岸护水”行动:有人沿着河堤捡拾草丛中不可降解的塑料瓶、塑料布,有人拿长柄网兜打捞岸边的漂浮物和枯萎的水草,大家分工有序,垃圾全部都装袋运出河堤。清完一段,大家在堤脚补撒护水土防流失的草种,插上小牌子写着“清水共护,请将垃圾带走”。到了植树节,大家更是“齐上阵”,带着树苗沿渠栽种,在劳动中迎接“希望的春天”。
今年入夏,村里响应起了国家“全民运动”的倡议,“636”党员志愿者们把村民服务中心广场上的便民健身器材仔细养护了一番。傍晚时分,孩子们在踏步机、扭胯机上你来我往,老人靠着新刷的长凳慢慢舒展肩背,几个放暑假回村的学生则在空地上踢球,欢声笑语交织成一首和谐的乐章。看得见的变化,是河岸不再“脏乱差”;更重要的变化,是大家对周边环境的“幸福感”回来了。
村中“无难事”:上门“帮代办”,循循“教新种”
上午的天气还有些寒意,驻村干部汤伟正跟着村支书挨家走访。李娭毑听力不好,干部就把社保与高龄补贴要点逐条写在便笺上,并把自己电话保存在老人手机中,方便老人再问;个体工商户对手机办事犯难,干部就帮着下载“岳办岳好”,把常用入口设为桌面快捷方式,并手写操作步骤留在收银台。刘老板赶办证照延续,来到村民服务中心咨询,在场工作人员立刻帮他调用电子证件、联系窗口受理,不到二十分钟就办妥,刘老板办完直道谢:“是你们替我把路跑了。”
“政策要到位,产业也要有门路。”驻村干部汤伟向我们说道,他和村干部拎着样本册走进李志强家院坝,聊起房前屋后试种中药材的事情。“这个品种耐阴、管护不累,还能套种一点时蔬,先从半分地试起,不冒险。”汤伟边算小账边打开手机给李志强看专家的示范垄——叶片油亮、泥土疏松。李志强点点头:“要是能活,明年再多种一点。”很快,第一垄药材在他家院旁落了地,专业农技人员定期巡看,遇到病虫害用低毒方案防治。这样的小规模、稳起步,让村民心里有数,让新垱村的产业也多了一条特色“支路”。
修好一条渠,稳住一季水;守护一段岸,养成一份规;走进一扇门,讲清一件事。新垱村的变化不靠豪言,靠“眼观”,不在“声势”,在“日常”。华容县局(分公司)与驻村帮扶干部将继续把“汗水为笔、小处见功”落在一件件具体事上,常态化开展“清岸护水”,做好渠沟后续养护,持续开展入户帮代办和产业示范、农技教学,把宜居的环境、宜业的门路一步步夯实,让渠水顺着田埂流淌,油菜在地垄上继续绽放。相信新垱村村民们的日子也会像这片金黄一样,越过越兴旺,越过越亮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