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枣阳市兴隆镇柏湾村村口,老槐树下的“汉祥副食店”,是村民们日常离不开的“民生驿站”。六十岁的黄汉祥坐在轮椅上,熟练地从柜台取盐递给李婶,笑着问“家里玉米晒好了没?”这处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不仅是他的营生,更成了乡邻们唠家常、解急难的暖心角,用点滴服务串联起乡村温情。
(图为黄汉祥整理商品)
从“庄稼汉”到“守店人”
1987年秋,二十二岁的黄汉祥是村里的壮劳力,扛粮、开农机都行,家里三亩地收成全靠他。一场农机事故却让他双腿致残,再也没能站起来。
“躺了两年,看着妻子又要照顾我、带娃,还要下地干活,腰都累弯了,我心里不是滋味。” 黄汉祥回忆,家里为治病欠了不少债,日子紧巴得连油盐都要算计。能坐轮椅后,他发现村里缺个方便买日用品的地方,便咬着牙在自家门口摆起小摊,卖些日用品。一天卖不了几块钱,但看着有人能顺道买东西,心里就踏实点。这小摊,一摆就是 30 多年,成了他与乡邻连接的纽带。
从“凑合摆”到“用心营”
2011年,枣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客户经理张迅走访时,看到黄汉祥不大的店里,货架东倒西歪,货品摆列杂乱,乡亲们找东西时,总要踉跄一下,那半人高的柜台,对坐轮椅的黄汉祥来说,更是像道“坎”,取货得费好大劲。
张迅没开口,先蹲在轮椅旁,和黄汉祥聊起天:“老黄,我看乡亲们来买东西,找起来怪费劲的。”说着,手比着柜台,“这柜台太高了,你取货不方便,咱把货架调低些?”
黄汉祥开心地答应下来。第二天张带来卷尺,量完后,把货架降到八十厘米。之后的几天,张迅一有空就往店里跑,和黄汉祥一起搬货架、摆货品,把常用的东西挪到最显眼、顺手的位置。
至于手机订货,张迅更是耐心,把步骤写在纸上,手把手教黄汉祥操作。“现在我每天自己在手机上订货,快得很,乡亲们来买东西,想要啥都能及时补上!”黄汉祥说着,眼里透着轻快。
(图为客户经理张迅帮忙整理柜台)
从“副食店”到“暖心站”
如今的“汉祥副食店”,货架整齐,卷烟、日用品分区清晰。每天清晨,黄汉祥转着轮椅擦柜台、理货品,沾灰的烟盒都要凑到跟前,轻轻擦到字印清晰。进货时,他也按着乡亲需求来订购。
小店渐渐成了村里的“暖心站”,李婶买洗衣粉,会停下聊两句玉米收成,王大爷买烟,顺手把第二天要吃的青菜捎来,还有人把快递寄到店里,托他帮忙代收。去年冬天,独居的刘奶奶半夜发烧,镇上药店关了门,黄汉祥赶紧让儿子去县里买药,第二天一早就送过去。“都是乡里乡亲,能帮就帮。” 他总这么说这些小事让小店成了乡亲们心里的“暖心站”。
(图为黄汉翔与邻居闲聊)
现在,“暖心站”生意越来越好,每天的收入也跟着提升了。黄汉祥再也不是“家里的累赘”,能养活自己,还能帮衬家里,心里亮堂得很!更让他骄傲的是,去年他主动加入村里的“帮扶小分队”,用小店帮困难村民代销土鸡蛋、水果。“以前我难的时候,乡亲们也帮过我,现在我也能为村里出份力。”
傍晚,柏湾村炊烟升起,“汉祥副食店”的灯还亮着。黄汉祥坐在轮椅上,看着乡邻们说说笑笑走进店,眼里满是笑意,这盏亮在村口的灯,不仅照亮了夜路,更暖了乡村的民生底色。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