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委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的背景下,在攀枝花市西区高家坪红色教育基地内,一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零售终端悄然蜕变。
褪色的老烟标、泛黄的80年代画报被精心唤醒,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厚重底蕴交织共鸣。这不仅是一次店面的升级,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情对话,让小小店铺成为连接历史荣光与时代脉搏的精神驿站,成为文旅融合赋能基层实践的生动缩影。
零售终端外景
洞察与启程:红色沃土萌发“时光”种子
高家坪,铭刻着三线建设者战天斗地的热血与汗水,是攀枝花城市精神的源头之一。如今,这片红色沃土正迎来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机遇。西区分公司客户经理荣志刚在一次例行走访时,留意到店主高四举对店内几枚老烟标的珍视。
“高叔,您这些老物件,可有年头了。”荣志刚拿起一枚印着“金沙江”字样的烟标,轻声问道。
“金沙江”烟标
“是啊,荣经理,这些都是当年攒下的。”老高指向一张泛黄的画报,“这画上的人,那股子干劲儿,跟咱高家坪的老建设者们一个样,有时候看着它们,就像回到了过去。”
荣志刚环顾略显陈旧的店面,又望向基地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敏锐地意识到:“咱这店就在教育基地里,本身就有故事,如果能把这些老物件、老故事和经营结合起来,打造成一个‘时光记忆’主题店,既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三线文化,又能带动‘文化+商业’新业态,岂不是一举两得?”
老高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想法听着有点意思,就是具体咋弄,我这小店,能行吗……”
寻找与焕新:旧物新韵奏响共生乐章
荣志刚迅速行动,化身历史的“解读者”与“打捞者”,带着老高踏上了追寻岁月痕迹的旅程。他们拜访“老渡口”(攀枝花旧称)建设者,倾听尘封记忆。
“李大爷,当年大家抽什么烟?有啥记忆?”在老建设者家中,荣志刚虚心求教。
“哎呀,‘金沙江’‘攀枝花’,这些烟当时是很难买得到哦!”李大爷眼神闪光,“下了班,几个人分一根烟,抽一口,聊聊天,啥苦累都散了,那烟标,花花绿绿的,有人专门收集呢!”
“攀枝花”烟标
荣志刚对老高说:“您看,这些包装不仅是那个年代的精神慰藉和生活印记,更是我们现在要挖掘的三线文化内涵。”
搜集来的老烟标、旧画报、老物件,在荣志刚的全程指导下焕发新生,斑驳木质柜台重现,墙面变身“烟标画廊”,老式收音机、搪瓷杯点缀其间,生动复刻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
“好嘞!这老算盘放这儿行不?当年我爹用它记账。”老高兴奋比划。
“太行了!这是生活细节。”荣志刚话锋一转,带着专业微笑,“不过高叔,怀旧情怀浓,现代规矩也得跟上。明码标价签、扫码支付标识、新政策提醒,咱这叫‘老瓶装新酒’,情怀规矩两不误!”
荣志刚巧妙嵌入现代经营理念与合规要求,确保小店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活力”,真正体现文旅全业态发展的理念。
共鸣与传承:精神磁场点亮不灭基因
改造后的小店,如同注入灵魂,成为教育基地里自发汇聚的“精神磁场”。参观者步入其间,恍若踏入时光隧道,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焕新后的终端一角
快看!这不是我小时候家里的那种画报吗?”一位中年游客激动地对同伴说。
一位白发老者在“金沙江”烟标前驻足良久,喃喃道:“就是这个味儿,走进这里,好像又听见了开山的炮声,闻到了汗水和机油的奋斗气息……”
人们在此回味、交流,带动经营业绩显著提升。截至8月末,该店卷烟毛利较焕新初期提升13.13%,非烟商品毛利提升10.82%。销售利润的稳步增长成为文化价值转化的自然注脚。小店已不仅是买卖场所,更是教育基地的延伸展陈,成为三线建设文化内涵挖掘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基层实践典范。
在红色浸润的高家坪,这间“时光记忆”小店,如同一座用情怀与匠心点亮的精神灯塔,它以人间烟火的温度,在人们的对话与凝视中,继续呼吸生长,为攀枝花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写下了生动而温暖的注脚。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