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一位孙女士的操作,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她先是大义凛然地投诉“鲁迅夹烟”墙画“误导青少年”,呼吁换图,俨然一副公益控烟代言人的模样。
结果转头就被扒出:她的微博根本是个“尼古丁袋”推广基地,简介里还明目张胆写着:“烟草电子烟out,只可‘尼古丁袋’”……
好家伙,原来所谓“为爱发声”,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带货阴谋?
“正义使者”的人设,崩得有点快
孙女士最初发声时,确实迷惑了不少人。她说鲁迅手中的烟可能带坏孩子,要求撤换这幅经典墙画——听起来挺正能量是吧?
可惜,戏演得太投入,容易穿帮。
网友很快发现,她根本不是啥“控烟志愿者”,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尼古丁袋推广账号。一边打着控烟的旗号反对吸烟,一边疯狂安利另一种尼古丁产品……这波双簧唱得,简直自带打脸BGM。
尼古丁袋,到底是什么来路?
你也许好奇:尼古丁袋又是什么新型“神器”?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含尼古丁的小袋子,放在牙龈处吸收,号称“无烟无尘”,但依然有成瘾性。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目前在国内根本没有合法身份!生产、销售、推广统统涉嫌违法。
医生们也紧急提醒:尼古丁袋健康风险不明,还可能吸引青少年尝试,根本不是官方认可的戒烟方式。
说白了,这就是个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隐形烟”。
比违规推广更可怕的,是消耗公众信任
孙女士这波操作,伤害性不小,侮辱性更强。
她消费了公众对“控烟”话题的天然信任,把健康倡议变成营销工具。
很多真正想戒烟的人,很可能因为这类虚假宣传,误入另一个健康陷阱。
而这种行为,也在无形中破坏着我们原本就艰难的控烟环境——让真正有意义的控烟倡议,反而被质疑、被嘲讽。
烟民该如何理性选择?
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无论是传统烟、电子烟,还是什么“袋”,只要含尼古丁,就都有健康风险。
如果你有吸烟习惯,起码要做到三点:
认准合法产品,不碰来路不明的“黑科技”;
尊重他人,绝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若真想戒烟,请走正道——找戒烟门诊、用正规药物,别信“偏方”。
孙女士的账号虽然被封了,但她带来的讨论却没停止。
我们反感的不只是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行为,更是对健康话题轻浮消费的态度。无论是戒烟还是控烟,都是一件需要严肃对待的事——它不应该成为任何人收割流量的工具。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