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赣鄱大地,稻浪翻金。在江西省丰城市小港镇的长江村,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熊冰云,已将全村7个村民小组跑了个遍。这位来自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干部,正用“土方子”开启乡村振兴工作——他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醒目写着三个关键词:“底数清”“症结难”“人心齐”。
一本民情日记:用脚步探寻村情民意
7月16日清晨7时,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长江村的田埂上,熊冰云已经开始了当天的入户走访。他的背包里装着三样“法宝”:一本已经卷边的民情日记、一册翻旧了的政策汇编、一支水芯笔。
在五保户张志平家里,他蹲在灶台旁,关切地询问:“张叔,这个月药费报销完自己还得掏多少钱呀?您女儿的助学金到账了没?”在种粮大户刘水根承包的田地里,他弯下腰,捻起一撮泥土:“这几年亩产波动大不大呀?现在最让您头疼的是灌溉问题,还是粮食销路,或者是其他啥问题呢?”
图为熊冰云在村民家走访了解民情
靠着这种“白加黑”“5 + 2”的走访方式,熊冰云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村庄档案”:在人口结构方面,详细标注了10户五保户、90户低保户、158名留守儿童、36名慢性病患者的分布情况;资源分布上,梳理出1000亩闲置低洼田、1处废弃集体资产的具体位置;问题清单里,系统归纳了灌溉设施老化、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6类共性难题。
“乡村振兴可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空想方案。”熊冰云在驻村日记里这样写道,“只有知道每家每户灶台的温度,了解每块田地的干湿情况,工作才能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一份调研报告:使问题成为发展方向
6月28日深夜,一场暴雨过后,长江村村委会的灯还亮着。熊冰云和村“两委”干部正在分析白天收集来的调研数据,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纸——这是他们自创的“问题树分析法”。
针对村民反映最强烈的灌溉难题,熊冰云带着村干部实地测量水渠淤塞段落,发现老化的U型槽让近40%的灌溉用水白白浪费。走访周边5个村庄后,他制作了不同作物结构的收益对比表,数据显示蔬菜种植户亩收益虽是水稻的3倍,但市场风险也明显更高。
经过深入调研,长江村的振兴方向逐渐明晰:基础设施要提升。优先修复3公里主干渠,申报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产业优化要提前谋划。试点“水稻 + 田螺”生态种养模式,降低单一经营风险;民生短板得赶紧补上。筹建留守儿童“四点半课堂”,联系镇卫生院开展慢性病筛查。
“现在谈成绩还太早。不过找准问题就像医生开对了检查单,后面‘治疗’才能有针对性。”熊冰云说道。
一次志愿服务:以科技助力农业生产
7月20日,长江村的农田里,一架无人机在低空盘旋,正在为农作物喷洒农药。这是熊冰云组织的一次为民服务活动。
原来,村里很多农户面临着农田面积大、人工喷洒农药效率低的难题。熊冰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专业团队,协调来无人机为村民免费喷洒农药。
图为熊冰云与专业人员一起开展无人机喷洒农药
活动当天,村民们纷纷来到田边观看。82岁的周春香感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见用无人机打农药,这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这次活动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还拉近了熊冰云和村民们的距离。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熊冰云还创新推行乡贤议事会、能手座谈会、妇女议事会的“三会联动”机制——召集回乡探亲的乡贤为长江村发展出谋划策;组织村里的种养能手,分享他们的“土经验”;倾听留守妇女在儿童托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乡村振兴不是我一个人的事。”熊冰云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好平台,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让每个长江村人都能在振兴路上发挥作用。”
站在长江村的堤岸上远望,赣江支流静静流淌。熊冰云的驻村工作才刚刚起步,那些记满数据的笔记本、贴满便签的规划图,以及无数次助农服务,正为这个村庄的振兴故事写下坚实的“第一章”。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乡村振兴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