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宜黄县烟草专卖局(以下简称“宜黄烟草”),有一名有着十五年普法工作经验的法规员,她叫邹海莉。从初出茅庐的“新兵”到如今独当一面的普法“精兵”,她的足迹遍布社区、终端、校园、乡镇,她用十五年的时间完成华丽蜕变。她的故事,正是基层普法工作者扎根一线、服务群众的生动缩影。
初出茅庐:普法“新兵”的迷茫与挑战
十五年前,她怀着对法治的信仰,踏上了普法宣传的道路。然而,现实很快给她泼了一盆冷水。第一次进社区宣传《民法典》,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功底,面对前来咨询的群众,她有些不知所措。据邹海莉回忆:“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张白纸,虽然学过法律知识,但真正面对实际工作,才发现需要学习和适应的还有很多,第一次面对群众咨询,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面对困境,她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和岗位技能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同事和兄弟单位老法规员请教。经过不懈努力,转岗第一年便顺利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第二年通过中级专卖管理员技能考试,第三年通过高级专卖管理员技能考试。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她认为做好普法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普法既要自身硬,还要‘接地气’‘对胃口’。”
摸爬滚打:创新方法让法律“活”起来
为了让普法宣传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她在普法宣传途径和形式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打破传统普法“单向灌输”的局限,打造“线上+线下”立体普法宣传网。通过送法下乡“赶大集”、开设板凳课堂、打造普法服务驿站、开设直播课堂以及自己写脚本并组织拍摄“微电影”等形式,把“固定讲台”变为“流动课堂”“云端课堂”和“情景剧”,打造更加接地气的“移动式”“场景式”“互动式”普法课堂。通过面对面、云端配送将“法治大餐”送到零售客户、消费者和群众店门口、家门口、手掌心,让普法宣传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更有温度。也正是因为这些创新举措,让普法宣传逐渐“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变得更生动有趣。
淬炼成钢:从“单打独斗”到“聚指成拳”
“普法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邹海莉感慨道。
送法进校园
随着经验的积累,她不再满足于“单向输出”。为了扩大普法宣传朋友圈,成立了党员普法先锋队、青年员工普法志愿者、社工普法志愿者“三支队伍”,并积极培养零售客户“法律宣讲实践户”,通过发展和培养更多普法志愿者和法律“明白人”,不断壮大普法宣传队伍。同时,还主动联系司法局、社区、学校等多方力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普法网络,不断扩大普法覆盖面,延伸普法宣传触角,打通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例如,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侵害方面,借助开学季、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与活动主办方或者学校沟通,走进校园开展普法宣传。同时,紧盯上下学关键时段,在校门口开展宣传,发放《守护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远离卷烟(电子烟)倡议书》,引导家庭共同参与监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防线。
成果显现:普法“精兵”这样炼成
十五年来,她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普法宣传活动150余场次,覆盖1.5万余人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5万余份。更让她自豪的是:由于普法工作成绩显著,所在单位获得“2011-2015年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2016-2020年全市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殊荣;她个人因工作优秀获得“2011—2015年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荣誉。在2023年“争做宪法学习先锋”集赞活动中,所投《宪法宣传进店堂》这一作品获得3753票位列全国第一。近三年,她发表普法类宣传报道稿件100余篇,其中中央媒体报道40余篇,积极传播宜黄烟草法治好声音,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从照本宣科的“新兵”到游刃有余的“精兵”,邹海莉十五载如一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用热忱与执着播撒法治的种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法规员的责任与担当。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