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福建省武平县城厢镇东云村,烟农钟生荣驾驶满载“金叶”的货车,平稳驶过村头的跨河水泥桥。“以前过河提心吊胆,现在桥稳路畅,太方便了!”他的感慨,道出了当地农户的共同心声。
车轮碾过的,是一项持续近二十载的惠民工程——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简称“烟基工程”)。这项工程深刻改变了武平农业农村面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图为东云村烟基工程桥梁。钟增荣摄
时间回溯至2005年。彼时的武平农田,灌溉艰难、道路崎岖,农业发展受限。钟生荣对那段“摸黑挑水浇田、收成仰仗老天”的日子记忆犹新。同年,武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启动烟基工程,在东云村建设道路13条、水渠5条、桥梁1座。渠水入田时,钟生荣欣喜不已:“再不用起早贪黑挑水了!”基础设施的改善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场始于田间地头的变革,向周边村落不断延伸。
邻近的东岗村随即展开稻烟轮作田建设,累计投入超千万元,构建起“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截至2025年,该村稻烟轮作田面积达1050亩,水稻年产值超150万元,“双季互补”模式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2007年,烟基建设重点转向十方镇叶坑村等八个村庄,连片的水渠、道路、桥梁和密集烤房群相继落成。武平县局(分公司)同步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推广新技术。叶坑村的钟富连告别“凭经验种田”,牵头成立机耕服务队:“靠技术、靠机械,效率高,人轻松。”目前,全县已组建专业化服务队113支、超800人,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
图为东岗村烟基工程道路。钟增荣摄
土地提质是产业升级的根基。在象洞镇富岭村,5600多亩农田改造,彻底解决了农田地低洼易涝的难题。“现在排水畅、土地肥,烟叶长势好多了!”农户冯玉香介绍,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直达田埂的硬化道路让她告别了“肩挑背扛”的历史。专家规划与绿色技术的应用,让曾经的“望天田”蜕变为稳产高产的“希望田”。
烟基工程更拓宽了产业融合新路径。在岩前镇东峰村,“烟叶+花生”轮作模式让烟农刘有金尝到甜头:“一块地两份收入,效益翻番!”依托千亩基地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2025年该村花生种植面积达2500亩,亩产值近6000元,成为富民新亮点。
永平镇梁山村的变化尤为显著。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在防洪堤、水渠、道路等近16个烟基项目助力下成功“摘帽”。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其发展融合产业和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如今,梁山村已跃升为环梁野山知名的“金花村”和新兴旅游村,并于2025年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二十年深耕,烟基工程犹如一支巨笔,在武平大地上绘就了惠农兴业的壮美画卷。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