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分级现场
晨光洒落,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烟站收购场所内秩序井然。大厅内,电子屏幕滚动显示着烟叶等级和价格信息,高清摄像头默默记录着收购流程,墙上挂着的“廉洁风险防控流程图”与“烟农满意度榜单”格外醒目。
这座曾经陈旧的老烟站,如今已变身为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现代化烟叶服务中心。它的转变,是行业立足主责主业、推进服务提质增效的缩影,也是聚焦烟农需求、不断探索创新的真实写照。
“阳光收购”铸公平
廉洁清风护“金叶”
烟叶收购,一头连着万千烟农的生计,一头系着产业发展的根基。江垭烟站以“阳光收购”为抓手,构建起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运行体系,为烟农权益筑牢坚实屏障。
走进升级后的烟站,醒目的收购价格表、等级样品和收购标准即刻映入眼帘。“过去定级全凭经验,心里总犯嘀咕。现在标准上墙,全程录像,每个环节都清清楚楚!”老烟农王文化指着电子屏感慨地说。
收购大厅里,工作人员一边验级一边耐心解释等级标准。技术员李顺介绍说:“我们每天早上上岗前,先看一遍样品和标准,有疑问的地方当天就和农户当面讲清楚。”
江垭烟站还构建起严密的监督体系:关键岗位廉洁风险点逐一梳理、防控流程图张贴上墙;人员建立廉洁档案,轮岗制度常态化;内部审查升级为“日常巡视+专项审查”,纪检监察人员驻点监督,不打招呼、直奔现场。
“我们纪检人员跟收购员同吃同住、同上岗,发现问题马上反馈。”驻站纪检干部介绍说,“烟农投诉率现在几乎为零。”
制度约束、技术监控、内部审查、纪检监督、烟农反馈“五位一体”的防护网,确保收购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铸就了烟站最坚实的公信力。
技术赋能提质效
智慧升级焕新颜
江垭烟站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站点不断推进服务方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下沉”转变,管理手段从“传统模式”向“智慧系统”迈进,实现了服务精准度与运行效率的“双提升”。
“以前培训都在会议室里听课,说实话,记住得不多。”烟农吴若军回忆,“现在技术员直接来田里看苗情、教技术,我们当场就能学会。”
烟站工作人员打破“会议室培训”的传统,技术员变身“田间医生”,将课堂搬到烟田和烤房旁。站点还联合种烟能手,总结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科学烘烤等关键技术,进行模块化培训。每位烟技员手机都开通24小时咨询功能,烟农随时“喊得应、问得明”。
在硬件设施方面,江垭烟站通过地方政府和烟草公司联合投入,升级建设烤房,引进生物质颗粒烤房、空气能烤房、电能烤房,并在烤房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既节能又环保。
“我们家今年用了空气能烤房,省了不少柴火钱,温度也好控制。”村民张礼明说,“晚上不用熬夜守温了,手机一查就知道。”
烟站同步搭建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布设智能安防和能耗管理平台,引进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飞防。这些技术革新带来切实成效:烟农平均交售时间缩短40%,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10倍,管理成本下降30%以上。
江垭烟站正逐步从传统收购点转型为具备技术推广、服务支撑、产业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烟叶服务中心。
多元融合拓服务
满意笑容映初心
“以前来交烟叶就是图个快点走,现在倒是愿意多坐一会儿。”村民何林坐在江垭烟站的“烟农驿站”小憩,喝着热水,翻着书架上的农业刊物。
江垭烟站在主业夯实的同时,积极探索“站点+服务”的融合发展路径,打造“一站多能”综合平台。站内设立“金融惠农服务点”,联合银行提供小额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同时设立读书屋、休息区,为等待交售的烟农提供便利。
“有一次我问怎么贷款,工作人员直接现场帮我对接银行,第二天人家就来村里了。”何林说。
此外,烟站通过无人机拍照测量技术,精准定位烟田位置和面积,为烟农种植档案提供直观、翔实的数据支撑,减少“亩数不准、种烟不清”的管理难点。
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体现在烟农的获得感上。“阳光收购”保障了公平,“田间课堂”提升了技能,智能设备优化了体验,多元服务解决了实际问题。据统计,江垭烟站烟农满意度达100%,收购期间零投诉、零举报、零信访,真正成为烟农信赖的“贴心人”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从“阳光收购”筑牢公平根基,到技术赋能提升产业质效;从智慧改造焕新服务面貌,到多元融合拓展惠农路径——江垭烟站的蝶变,既是烟草行业守正创新的典型实践,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样本。
一座焕然一新的烟站,承载着烟农的收获喜悦,也续写着新时代助农富农的精彩篇章。
烤房光伏发电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