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再提升,产线焕生机。
近年来,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卷烟厂致力于以智能化技术应用打造生产经营提质增效“新引擎”。在该厂制丝车间润叶工序,得益于“智控”“智判”等创新手段落地,生产控制、质量监测等实现了从“经验处置”到“智能控制”转变,生产效率和工艺质量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润叶是烟叶制丝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但长期以来,相关操作高度依赖人工。操作工需要依靠自身经验,逐一完成设备检查、参数设置、结果判定等一系列工作任务,不仅效率较低,还增加了质量波动风险。
“以前,润叶工序的产品质量保障基本依靠操作工的手法和责任心,在技术加持方面稍显不足,难以满足精细化、智能化生产需求。”工艺员贾志宇说道。
提高过程控制智能化水平,成为解决润叶工序痛点问题的关键。制丝车间技术人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经过多轮“头脑风暴”,“基于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润叶工序质量保障能力提升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项目团队从产前设备保障能力智能评估、过程智能化控制能力提升、智能化转序功能模块建立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研究实践,通过抓节点、想对策、建场景,逐步实现润叶工序从产前“智检”、产中“智控”到产后“智判”的全方位智能化控制。
聚焦生产过程关键节点,他们运用参数智能化比对技术,确保生产工单参数准确下发,产前预警率达到100%;通过加工介质智能化评价系统实时监测蒸汽压力、电机电流等重要参数,精准把控设备状态。针对润叶机回风温度这一关键指标,项目团队开发出专家系统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智能大脑”,能够根据实时采集的生产数据自动调整控制策略,使回风温度始终保持在工艺要求范围内,CPK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
每道工序完成后,需要对生产结果进行转序评价。以往此项工作由人工进行,存在产品在线加工质量把控不足等风险,且时效性较差,不便于后期统计分析。为此,项目团队将数字化、信息化理念引入转序过程,对工序加工质量进行自动分析判定,减少人为操作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进一步增强了质量隐患预警能力和防差错工作水平。
“现在操作太省心了,过程中确认好参数指标就行,不需要人工频繁调节。”切片操作工陶正说道。
班组长陈晨同样感触颇深:“智能转序实现了从纸质传达向信息化的转变,现在班组长再也不用逐个签字确认,通过在线系统便可以掌握生产进度和参数指标情况。”
以“智”提“质”,向新向优。通过智能化项目的实施,芜湖卷烟厂展示了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他们表示,将继续深化智能技术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探索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为生产运行提质增效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