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卷闸门声是汪家社区醒来的讯号。汪梅兰利落地擦拭着烟柜,丈夫唐老师正踮脚擦拭着招牌——“真情、便利、智慧、共赢”八个字在晨光里浮出暖金色的轮廓。这方寸小店,成了唐汪镇各族居民心照不宣的驿站。
那是个飘着杏花香的午后。东乡族老人马阿卜杜拄着拐杖挪进店门,枯瘦的手指在烟柜玻璃上迟疑地滑动,最终选定常抽的那款。他摸遍所有口袋,却终究差了三块钱。老人脸上皱纹更深了,窘迫地想把烟推回去。“大叔,烟您拿着,”汪梅兰利落地将烟盒塞进老人手里,“下回路过捎来就成,您腿脚不便,甭为这点小事来回折腾。”老人喉头滚动了一下,浑浊的眼睛泛起水光。隔天清晨,店门刚开,一袋沾着晨露的鲜杏沉沉地放在柜台上,马阿卜杜只留下一个蹒跚而温暖的背影。
冲突有时也像夏日雷雨般猝不及防。汪文军和唐占民在店门口为堆放杂物脸红脖子粗,声浪几乎掀翻屋檐。唐老师放下手中理了一半的货,轻轻拨开人群。他没急着评判,只是温声说:“老哥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邻,为这点墙角旮旯的事,值当伤了情分?”紧绷的空气仿佛被这温和的话语犁松了,两人对视一眼,绷着的脸渐渐柔和,最终肩膀撞着肩膀,那点嫌隙烟消云散。小小的店铺,又一次成了消融寒冰的暖炉。
智慧的星火也在此悄然传递。面对东乡族乡亲对手机支付的生疏,唐老师把货架旁清出一角。他拿起自己的手机,一笔一划演示,汪梅兰在一旁用东乡语耐心解释。东乡族姑娘阿米娜第一次成功扫码付款时,眼睛亮得惊人:“汪姐!这比翻山赶集可强太多了!”小小的“智慧课堂”里,手机屏幕的光映照着东乡族小伙专注的脸庞,不同语言的惊叹与欢笑,汇成一支独特的交响。
节日的香气总能让小店变成温暖的巢。开斋节那天,浓郁的油香气息先于人声飘了进来。几位东乡族邻居端着金黄油亮的馓子和油香,不由分说塞到汪梅兰手里:“刚出锅的,快尝尝!”。到了春节,汪梅兰和唐老师早早支起小桌,饺子汤圆在锅里翻滚。他们招呼着路过的东乡族邻居:“进来坐坐,一起暖暖!”腾腾的热气里,汉族的年兽传说和东乡族的古老歌谣奇妙地交织。唐老师研墨展纸,饱蘸浓墨的毛笔游走,一个浑厚的“福”字跃然纸上,几双不同民族的手共同托起那红纸,如同托起一叶载满祈愿的小舟。
小店的生意日渐红火,夫妻俩心里的念头也越发清晰。他们主动帮助社区里几户有想法的东乡族家庭办理营业手续,从如何选铺面、摆货架,到怎么跟顾客打交道,事无巨细地传授经验。不久,街角巷尾新添了几家小店。黄昏时分,唐老师指着那几家亮起的新招牌,对汪梅兰笑道:“瞧,咱们招牌上那‘共赢’俩字,这下子真是在土里扎下根了。”
暮色四合,“陇之情”的灯火准时亮起,像一颗温暖的琥珀,镶嵌在唐汪镇的夜色里。擦拭柜台时,唐老师望着店里各族顾客谈笑的身影,轻声对我说:“你看,这巴掌大的地方,不就是咱陇中最真切的模样么?”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清茶般日日浸润的日常——是赊欠时递出的一盒烟,是争执时递上的一句和暖话,是氤氲饭桌上互相递过的碗筷,是手把手传递的一点技能。在陇中广袤的土地上,写下最平实也最动人的注脚:那伸手可触的晨光与灯火里,藏着一个民族走向另一个民族最近的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