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发现!国内生产的外烟“东躲西藏”
近些年来,国内烟民对“外烟”的追捧似乎从未停歇。但细心的烟民可能早已发现,市面上一些标榜着“进口”的外烟,味道却总感觉“不对味儿”。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我们终于揭开了这些“外烟”背后隐藏的秘密:它们很可能并非纯正进口,而是国内生产的“贴牌货”,正以各种方式“东躲西藏”,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
“李鬼”横行:谁在搅浑这潭水?
“口感差太多了,以前抽的‘万宝路’焦油味很正,现在买的,抽起来感觉像国产烟。”烟民老王(化名)向我们抱怨。老王是一位有着十多年烟龄的“老烟枪”,对外烟的口感颇为敏感。他的疑惑并非个例,许多烟民都反映,现在买到的“外烟”品质参差不齐,真假难辨。
那么,这些品质存疑的“外烟”究竟从何而来?经过多方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进口”二字的盲目信任,打起了“贴牌”的主意。他们在国内注册空壳公司,与国外烟草品牌达成合作,取得生产授权,然后在国内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香烟,虽然包装上印着外文,打着“进口”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货”。
“障眼法”:他们是如何“东躲西藏”的?
为了掩盖“国产”身份,这些“贴牌外烟”可谓是花样百出,使尽了“障眼法”。
首先,在销售渠道上,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隐蔽的场所,比如一些不起眼的小超市、烟酒店,甚至是网络平台。这些渠道监管相对宽松,容易蒙混过关。
其次,在包装上,他们会刻意模糊产地信息,或者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措辞,比如只标注“授权生产”字样,而不明确标注具体的生产地址。更有甚者,直接伪造进口许可证,以假乱真。
最后,在价格上,他们会故意将价格抬高,营造出“进口高档货”的假象,以此来迷惑消费者。
利益驱动:是谁在助纣为虐?
是什么驱动着这些不法商家铤而走险,玩起“贴牌”的把戏?答案很简单:利益。
“进口”香烟往往能卖出更高的价格,而国内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这其中的利润空间巨大。一些不法商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惜以身试法,通过“贴牌”来牟取暴利。
此外,一些监管上的漏洞也为这些“贴牌外烟”提供了生存空间。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出现监管盲区。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对“贴牌”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也助长了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
消费者如何擦亮眼睛?
面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外烟”,消费者应该如何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首先,要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尽量到大型超市、烟草专卖店等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
其次,要仔细查看香烟的包装信息,特别是产地、生产厂家、进口许可证等关键信息。如果发现包装信息模糊不清,或者存在伪造嫌疑,就要提高警惕。
再次,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正品“外烟”的特征,比如包装设计、烟丝颜色、口感气味等。
最后,如果对购买的“外烟”的真伪存在疑问,可以向烟草专卖管理部门进行咨询或者举报。
打击“贴牌外烟”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不法商家,规范市场秩序。同时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的“进口”香烟拥有生存空间,让消费者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