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的抽屉里总塞着花花绿绿的烟标。大人们抽完烟,随手一丢,孩子们却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夹在书里当书签,或者折成纸牌和小伙伴们比谁的更稀罕。那时的烟标,像一本微型百科全书,印着山水、花鸟、历史人物,甚至还有诗词典故。谁能想到,几十年后,烟盒上的艺术竟被黑肺、烂牙、骷髅头取代,仿佛抽烟的人不是在享受烟草,而是在进行某种自毁行为的行为艺术。
一、烟标曾是行走的历史书
早年的烟标,堪称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记录者。晚清时,洋烟涌入,英美烟草公司的“老刀牌”(Pirate)烟标上,赫然画着一个手持利刃的海盗,嚣张地站在中国地图上——这哪是卖烟?分明是殖民者的傲慢写真。
民国时期,民族烟草业崛起,“美丽牌”香烟上的上海名伶吕美玉,一袭旗袍,风情万种;“恒大牌”则印着天津劝业场的繁华街景,透着商贾云集的市井气息。抗战时,“九一八”牌香烟直接以事变命名,烟标上的东北地图被撕裂,血泪控诉尽在不言中。
新中国成立后,烟标又成了时代口号的传声筒。“抗美”牌、“生产”牌、“工农”牌,每一个名字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最绝的是“大前门”,从民国到新中国,包装几乎没变,却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二、烟标曾是民间艺术展
过去的烟标,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微型艺术品。
云南的“茶花”牌,烟标上一朵娇艳山茶,文艺范儿十足;上海的“牡丹”牌,一朵盛开的牡丹,活脱脱一幅传统国画;贵州的“黄果树”牌,烟标上就是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抽完烟还能当旅游宣传册用。
那时候的烟厂,似乎都在比拼谁的设计更风雅。烟标上的图案,有的是名家手笔,有的是民间艺人的匠心之作,甚至有些烟标本身就成了收藏品,比烟还值钱。
三、当烟盒变成“恐怖海报”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烟标的美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触目惊心的“健康警示图”——黑肺、烂牙、插满管子的喉咙、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病人……专家们信誓旦旦地说:“越恶心,越能让人戒烟!”
可现实呢?烟民们自有对策:
烟盒套:淘宝上“复古烟盒套”卖得飞起,紫檀的、珐琅的、真皮的,套上去,黑肺秒变艺术品。
DIY改造:有人直接把警示图涂掉,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甚至有人专门收集老烟标,贴在新烟盒上“遮丑”。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毕竟谁也不想每天从兜里掏出一张“病变器官展览”。
这些警示图真有用吗?数据显示,烟民数量并未因此锐减,反而催生了一波“花式对抗警示图”的黑色幽默。
四、粗暴的警示,不如优雅的引导
当然,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警示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为什么非要用最丑陋的方式表达?
日本的烟盒也有警示语,但设计依然简洁,甚至有些品牌仍保持传统美学风格。
中东某些国家因宗教禁忌,拒绝使用腐烂器官图片,改用文字警示。
欧洲虽然采用警示图,但至少有些国家的设计还算克制,不会刻意追求“最恶心效果”。
反观国内某些专家的建议,似乎觉得“越恶心越有效”,却忽略了文化的惯性和审美的需求。如果公共健康宣传只剩下恐吓,那和街头贴满的“性病广告”有何区别?
五、烟标的消失,是一种文化遗憾
烟标曾是民间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碎片,是艺术的微缩。如今,它们被简化成“健康警告的展示板”,甚至被某些人视为“必须消灭的糟粕”。但文化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可以在提醒健康风险的同时,保留一点美感;可以在控烟的同时,不把一切相关文化都妖魔化。
或许未来的某天,当电子烟彻底取代传统香烟,当烟标彻底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人们翻看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时,才会感慨:原来曾经的香烟盒上,印着一整个时代的审美与记忆。而不是只能看着那些黑肺烂牙的烟盒,无奈地笑笑,然后——默默套上一个复古烟盒套。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