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泡泡玛特现象”成为无数消费品牌竞相模仿的范式——通过角色IP建立强情感链接,从而实现品牌溢价、用户粘性、圈层传播。但对于电子烟行业而言,这种“角色式IP”真的适用吗?未来的电子烟品牌,是否也能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IP爆发点”?
合规路上的电子烟最终看品牌,而具有IP属性的品牌才更具有竞争力。电子烟的IP化趋势已经显现,但它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卖萌之路”。真正的突破方向,是打造具备“温度、文化、态度”的系统性品牌IP。
为什么电子烟行业需要IP化?
随着技术门槛的下降,电子烟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口味趋同,体验同质;
·外观设计雷同,价格战激烈;
·渠道内卷,利润空间被压缩。
在这样的背景下,“功能竞争”难以构建长期壁垒。品牌必须向更深层的“文化竞争”和“情绪竞争”过渡,让消费者不只是因为“口感好抽”而选择,而是因为“这是代表我身份的一部分”。
就像泡泡玛特的Molly,不是因为“长得漂亮”才被追捧,而是因为她代表了某种“孤独而自信”的青年情绪。IP不是一张图、一只吉祥物,而是“能代替一群人说话”的品牌人格。
电子烟的“IP”不该是一个可爱形象,而是一个完整表达系统
未来的电子烟品牌IP,不会是盲盒那种“角色驱动”,而是构建一种“持续性文化表达系统”,包括:
1. 有“温度”:品牌在传递情绪,而非堆砌参数
当下消费者,尤其是Z时代,更关注品牌是否能懂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
·不是“超长续航”,而是“陪你独处的900口时光”;
·不是“98%口味还原”,而是“像童年蓝莓冰淇淋的味道”。
这种温度感,决定了用户是否会对品牌产生情感连接,而情感连接,才是IP的起点。
2. 有“文化”: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而是精准打中某类人群
一个强IP,往往只吸引一群人,但吸得够深:
·喜欢夜生活的人,就认准了某个夜店联名款;
·热爱户外的人,会选择能防尘防水、强调“极限”标签的产品;
·喜欢数码朋克文化的人,会被“虚拟人+未来感设计”所吸引。
这不是“缩小用户群”,而是更精准地切中“圈层认同”——品牌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3. 有“态度”:表达价值观,才能形成品牌灵魂
态度,是IP的灵魂。
·一些品牌传达自由主义:“成年人自己负责,不需说教”;
·一些品牌体现环保意识:“我们抽烟,但也负责地生活”;
·一些品牌敢于表现个性和女性表达,吸引追求独立审美的人群。
态度,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站在你这边”。
以上这3点都将决定电子烟品牌用户的忠诚度。
电子烟品牌IP化的三种可能形态
结合泡泡玛特经验与行业趋势,电子烟的“IP化”更可能出现在以下三类路径中:
1. 品牌人格型 IP:打造独特性格与视觉语言
如同Supreme、特斯拉不是靠功能取胜,而是用品牌本身塑造一种个性。电子烟品牌也可以:
·用极简/赛博/街头风等视觉体系,构建“识别感”;
·用内容表达生活方式,比如城市夜归人、社交倦怠族、自由骑行者;
·用口味名称建立情绪共鸣,如“焦糖孤独”“蓝莓时差”。
2. 联名文化型 IP:进入用户所热爱的内容生态
通过与用户熟悉的文化元素联动,建立品牌存在感:
·与音乐人、涂鸦艺术家、动漫形象、潮流品牌联名;
·推出城市限定版、节日系列、圈层联动礼盒;
·将产品变成“参与感强”的文化话题。
3. 虚拟形象/数字人格型 IP:品牌变“媒介平台”
进阶玩法是打造虚拟形象(如虚拟DJ),让品牌拥有可延展的内容人格:
·在社交平台讲故事、做访谈、主持活动;
·成为数字艺术、潮流、科技文化中的一部分;
·激发用户参与“共创”,共同构建品牌内容。
总结:IP化是突围,更是护城河
电子烟行业在监管趋严、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下一阶段的成长性不在“成本控制”或“渠道铺货”,而在于品牌在合规前提下是否具备长久的文化价值与情绪连接能力。
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IP,不在于能不能设计出一个可爱形象,而在于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谁在抽这个品牌的电子烟?他们在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相信什么?”
谁能率先打造出这样一个系统性、人格化、可参与、具文化信仰的品牌,谁就可能在下一轮浪潮中成为行业的文化标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