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全国香烟订货“因小失大”
近日,全国各地烟草零售商迎来了一场“小调整,大震动”的订货风波。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对某些品牌、某些规格的香烟订货量进行微调,但背后却隐藏着零售商们普遍反映的“因小失大”的担忧。
“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经营一家小型烟酒店的李明(化名)抱怨道,“说是什么优化库存结构,结果很多老顾客常买的烟订不到货,新出的品种又卖不动,这不纯粹是让我们干着急吗?”
这并非李明一人的遭遇。我们走访了多个地区的烟草零售终端,发现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张伟(化名),一位在三线城市经营便利店的店主表示,近些年来,烟草公司一直在强调“精准营销”,但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出现“精准脱靶”的情况。“有时候,我们根据往常的销售数据订货,结果到货的品种根本不对路,要么是量太少,顾客抱怨买不到,要么是量太大,积压在手里,资金都压死了。”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或许与烟草公司追求“新品上市率”有关。为了不断推陈出新,刺激消费,烟草公司会鼓励零售商多订购新品种。然而,消费者的口味是多元化的,并非所有新品都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老品种供应不足,新品又无法打开市场,最终受损的还是零售商。
“现在生意难做啊,”王芳(化名),一位在旅游景区经营烟酒专卖店的店主感叹,“游客的流动性很大,他们对香烟的需求也很个性化。有时候,一些小众品牌的香烟反而卖得特别好,但这些烟往往很难订到货。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进货,成本高不说,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除了品种结构问题,订货量的控制也让零售商们颇感无奈。一些零售商反映,烟草公司会根据零售商的销售额进行订货量的分配,但这种分配方式往往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我们的销售额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节假日、促销活动等等,”刘强(化名),一位在商业街经营烟酒店的店主说,“如果只看销售额,忽略了这些因素,订货量就很难满足实际需求。”
更有甚者,一些零售商怀疑,这种“因小失大”的订货方式,是否与烟草公司内部的考核机制有关。为了完成某些考核指标,烟草公司可能会牺牲零售商的利益,强行推广某些产品。
无论真相如何,这场订货风波已经给全国各地的烟草零售商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他们希望烟草公司能够更加重视零售终端的实际情况,优化订货机制,真正做到“精准营销”,而不是让零售商们在“因小失大”的困境中挣扎。
如何平衡新品推广和老品种供应?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订货量?如何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烟草公司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毕竟,零售终端是连接烟草公司和消费者的桥梁,只有桥梁畅通,才能实现共赢。否则,一味追求短期利益,最终只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场风波也警示着我们,任何看似微小的政策调整,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
【来源:凤凰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