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烟暗藏猫腻?“不共戴天”背后竟是利益链条
近日,有消费者向本报反映,在微信平台上出现大量以“免税烟”为名义的商品销售信息,其中一个名为“不共戴天”的微信号尤其活跃。这些商品声称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然而,这看似诱人的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甚至涉及违法行为。
“一开始觉得便宜,就想着试试看。”消费者李先生(化名)告诉记者,他在“不共戴天”上购买了一条某品牌的免税香烟,价格确实比正规渠道便宜不少。“收到货后,感觉味道有点怪,包装也比较粗糙,怀疑是假烟。”
另一位消费者王女士(化名)则表示,她在“不共戴天”购买后,收到的香烟不仅质量差,而且物流信息显示发货地并非免税区,更像是国内某个小作坊。“感觉被骗了,但因为金额不大,维权也比较麻烦。”
“免税”成幌子? 真假难辨的烟草市场
所谓的“免税烟”,通常是指在免税店或特定渠道销售的香烟,因为免去了关税和消费税,价格相对较低。然而,这些香烟通常有严格的销售渠道限制,不得私自进行二次销售。
那么,这些微信平台上销售的“免税烟”究竟从何而来?一位业内人士赵先生(化名)透露,一部分可能是通过非法渠道走私入境的真烟,另一部分则是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免税概念的认知盲区,以假乱真,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很多消费者贪图便宜,结果买到的都是劣质假烟,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健康,也助长了这种非法交易。”
利益驱动:灰色地带的狂欢
这些微信平台上的“免税烟”销售,往往采取熟人介绍、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隐蔽性极强。卖家通常会在朋友圈发布商品信息,并通过微信转账等方式进行交易,逃避监管。
“这种交易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背后的利益太大了。”律师孙先生(化名)分析说,“免税烟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价差空间,加上逃税漏税,利润更是惊人。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铤而走险。”
监管困境:网络售烟的灰色地带
目前,我国对于烟草的销售有严格的规定,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烟草专卖品的销售。然而,微信平台上的这种“免税烟”销售,却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这种网络销售行为隐蔽性强,取证困难,监管部门很难及时发现和查处。”一位烟草专卖局的工作人员张先生(化名)坦言,“我们需要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才能有效打击这种违法行为。”
消费警示:理性消费,谨防上当
针对微信平台上的“免税烟”销售乱象,本报提醒广大消费者:
* 不要贪图便宜: 所谓的“免税烟”价格过低,很可能是假烟或者走私烟,不要轻易相信。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购买香烟时,应选择正规的烟草专卖店或 authorized retail outlets,确保购买到的是正品。
* 保留购买凭证: 如果发现购买到假烟,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并保留好购买凭证,以便维权。
* 警惕网络陷阱: 不要轻易相信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的“免税烟”销售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打击非法烟草交易,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只有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遏制这种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