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官塘村的广袤田野上一片生机盎然,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交织成一幅动人的劳作画卷。然而,今年的春耕与往昔相比,多了几分新气象、新希望。田埂间,挖掘机的轰鸣声奏响了农田改造的序曲;稻田中,专业清淤队有条不紊地清理着沉积多年的淤泥;麦田里,无人机在低空轻盈盘旋,精准地播撒着肥料。
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离不开巢湖市烟草专卖局的倾情帮扶,春耕以来,巢湖市局驻村工作队扎根乡野,用汗水和智慧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泥土味”答卷。
田埂上的“外科手术”:为土地筑牢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田埂的基础关系到庄稼的生长。晌午时分,挖掘机的轰鸣声便打破了乡村的宁静。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柳润带着一台小型挖掘机,早早地来到了村民王老汉家的田埂边。
去年汛期,这条年久失修的田埂不堪洪水冲击,轰然垮塌,两亩绿油油的秧苗瞬间被淹没在浑浊的洪水中,给王老汉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看着颗粒无收的稻田,王老汉欲哭无泪。今年,工作队将修复田埂作为春耕的重要任务,决心为这片土地筑牢根基。
“往左再挖深十公分!”柳润半蹲在田埂旁指挥着挖掘机师傅。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正在进行一场精细的手术。在他的指挥下,挖掘机的铁臂灵活地挥舞着,一铲一铲地挖出陈旧的泥土。为了确保田埂的坚固耐用,工作队对其他田埂进行深度“体检”,并对危险田埂进行全面加固,不仅提高了田埂的抗冲刷能力,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以前我们自己垒田埂,用铁锹夯半天,一场大雨就冲垮了。”王老汉抚摸着新加固的田埂,感慨万千。如今,新修的田埂宛如一条条蜿蜒的坚实城墙,守护着这片希望的田野。村民们站在田埂上,望着这坚固的防护屏障,心中充满了踏实和希望,仿佛已经看到了秋天那沉甸甸的稻穗和丰收的喜悦。
稻塘里的“清道夫”行动:让混养重焕生机
官塘村的稻田里,稻虾混养是当地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部分稻田因长期积水和淤泥堆积,导致排水不畅、虾苗生长环境变差,严重影响了稻虾混养的效益。
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对稻田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淤行动。在种粮大户袁开满的稻田边,柳润正戴着草帽,认真地记录着清淤进度。挖掘机的铲斗像巨大的手掌,一斗斗地掏出乌黑的淤泥。工作队创新采用“淤泥还田”模式,将富含有机质的塘泥就近摊晒在周边农田,既清理了稻田,又为农田提供了天然肥料。
“这可是天然肥料!”袁开满抓起一把晒干的塘泥,黝黑的脸上笑出了褶子。截至目前,工作队已协调清理了20余亩稻田,清淤量达60立方米。清理后的稻田排水更加顺畅,虾苗的生长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袁开满看着自家稻田的变化,信心满满地说:“今年稻虾混养的收成肯定比去年好!”
麦田里的“新农具”:无人机撒肥助力春耕
在连片的麦田里,一架架无人机在低空盘旋,发出嗡嗡的声响。这是工作队为官塘村引进的新型农业工具——无人机撒肥。
随着春耕的推进,麦苗进入了关键的生长阶段,施肥成为当务之急。然而,传统的人工施肥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施肥不均匀,容易造成肥料的浪费。而无人机撒肥的出现,让村民们眼前一亮。
“以前施肥全凭感觉,撒得不均匀不说,还费时费力。”村民老赵站在田埂上,看着无人机在麦田上空作业,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如今,无人机撒肥不仅精准高效,还能根据麦苗的长势和土壤情况,自动调整施肥量,大大提高了施肥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这无人机撒肥十分厉害,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施肥,比人工快得多。”无人机飞手吴张磊笑着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官塘村的麦田施肥效率大幅提升,村民们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农事活动中。科技的力量让官塘村的春耕变得更加轻松高效,也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官塘村的田野上,结束了一天劳作的工作队员们又聚在村部开会。柳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明天要协调的事项:农机油料配送、灌溉用电申请、种子质量抽检……这个春天,官塘村的田野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沾满泥土的工作日志,记录着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实脚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